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33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部旱农区水资源与调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西部经济大开发,水资源是制约的首要因素。要改善西部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分析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西部旰作农业抗旱节水的调控技术与途径: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农业,从水资源时空调节角度出发,通过工程调水实现区域调节,建设库窑实行年季调节,拦蓄径流集雨补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覆盖防止蒸发,合理耕作促进根系深扎,最大限度地提高旱  相似文献   
22.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样带的比较,分析了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位变化以及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对立地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建群种本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在4种立地条件下都表现为最大值,非建群种的生态位宽度随环境条件的改变呈较大的波动性。生态位重叠指数表明,生态位较宽的物种与其它物种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生态位较窄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种现象是种群对有限环境资源激烈竞争的体现;不同种间生态位重叠随立地条件的变化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种间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需求差异造成的;但同一种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态位重叠的变化是立地条件对种间关系影响的结果。总体来说,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物种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3.
黄土丘陵区小叶杨林地土壤水分过耗动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不足,小叶杨林生长发育不良的特点,进行了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小叶杨的生长影响因子较多,其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水分不足和大气干燥抑制了树木的快速生长与正常发育,这一特点在黄土丘陵区的坡面林地上更加明显。在丰水年小叶杨林地土壤贮水量与荒山相比减少28~101.91mm;平水年土壤贮水量与荒山相比减少41.2~66.6mm;干旱年土壤贮水量与荒山相比减少37.9~57.3mm。生长在峁顶的小叶杨林0~500cm土壤贮水量亏缺为302~612.2mm;生长在山坡中部的小叶杨林土壤贮水量亏缺为394.4~588.6mm;生长在山坡下部的小叶杨林土壤贮水量亏缺为346.6~574.3mm。从小叶杨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和干层的形成看,4~16年生小叶杨林地土壤干层的分布深度平均在80~350cm,干层厚度为27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不足5.0%,远低于凋萎湿度,所以,从目前黄土丘陵区小叶杨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来看,仅能维持其生命,要想获得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必须采取工程整地等措施,发展集流林业。  相似文献   
24.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区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区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时空格局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中共统计到37个物种,隶属于16科,其中禾本科、菊科、唇形科、豆科和毛茛科的植物占优势。(2)从返青期到枯黄期,种子库中豆科、禾本科、堇菜科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唇形科和菊科所占比例明显提高,种子库的密度也显著提高。(3)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由表层土壤向深层逐层减少的变化规律;在水平分布上的变化规律为:封禁〉放牧;阴坡〉阳坡;下坡〉中坡〉上坡。(4)封禁地土壤种子库中的Margalef丰富度和Shannon--Wienner指数都高于放牧地,Pielou均匀性指数低于放牧地。从返青期到枯黄期,封禁地和放牧地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ner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5.
旱地胡麻覆膜穴播种植与节水补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威胁宁南山区胡麻生产持续发展的首要限制因子.采用地膜覆盖穴播种植技术,探索了旱地胡麻覆膜穴播种植的增产机理及其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覆膜穴播可以提高土壤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充分释放和有效利用.又因穴播种植,胡麻籽粒顶土合力增强,出苗率高达79.4%~96.2%,籽粒产量提高37.9%~46.2%.与此同时,作者于胡麻覆膜穴播种植后,在胡麻的关键生育期枞形后期-现蕾初期,进行了膜上节水补灌试验.结果表明,节水补灌300~450 m3/hm2可提高籽粒产量30%~44%,水分生产效率达0.30~0.32 kg/(hm2.mm),水分生产效率提高8%~14.9%.这一新的种植方式,效益显著,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胡麻产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黄土丘陵区山桃灌木林地土壤水分过耗与调控恢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程积民  万惠娥  王静 《土壤学报》2003,40(5):691-696
在黄土丘陵区的荒山荒坡采用工程整地措施 ,进行灌草合理布局与立体配置。研究结果表明 :山桃灌木林生长到第 4年 ,根系的分布深度达 3 2 0~ 3 60cm ,0~ 5 0 0cm土壤含水量比造林前降低了2 1~ 3 3个百分点 ,土壤干层厚度为 1 5 0cm ;生长到第 8年 ,根系的分布深度达 480cm以上 ,土壤干层由第4年 1 5 0cm扩大到 3 0 0cm ,含水量最低为 4 2 % ,最高为 8 4% ;生长的第 1 2年土壤干层明显 ,尤其是 5 0~40 0cm土壤含水量最低为 5 0 % ,最高为 8 6% ,土壤干层厚度达 3 5 0cm ;生长的第 1 6年土壤干层的分布深度在 5 0~ 3 5 0cm ,土壤含水量最低为 4 3 % ,最高为 6 6% ,土壤干层厚度达 3 0 0cm。但通过水平阶、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调控 ,0~ 1 0 0cm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荒山提高 0 7~ 6 3个百分点 ;1 0 0~ 3 0 0cm提高 0 6~ 4 6个百分点 ;3 0 0~ 5 0 0cm提高 1 4~ 4 6个百分点 ,这充分表明采用合理的整地措施造林 ,土壤水分调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7.
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土壤种子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地3个坡位与1个对照区共4个大样地54个小样方的土壤样品,通过室内种子萌发和地上植被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种子库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种子密度平均为1 496.7粒/m^2,最小为1 240.0粒/m^2,最大为1 785.0粒/m^2,荒山对照区为510.0粒/m^2;2)种子库的垂直分布格局显示,近90%的种子储存于枯枝落叶层和0-7.5 cm土层中;3)研究中共统计到植物种32种,分属于20科,其中多年生草本和常绿灌木种子比例最高,分别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48.3%和41.9%;4)不同坡位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2.523-3.082之间,而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458-1.781之间,其中中坡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而多样性指数最小,上坡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最大;5)各坡位地上植被主要建群植物种中,除白颖苔草、大披针苔草、胡枝子、唐松草在对应坡位的土壤种子库中出现且分别占该坡位种子库的19.7%、2.1%和0.8%、1.7%和3.1%0、.4%外,其他建群种如榛子、子、地榆等在种子库中均未出现,种子库不能很好地反映地上植被组成,部分未出现物种与其自身萌发性质有关;6)土壤种子库中柴松种子所占比例约为0.6%(地上植被调查发现),柴松林下有更新幼苗,约5-7粒/m^2,说明种子库具有潜在萌发能力,森林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28.
保水剂对旱区农作物保水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证明,无论是烤烟还是玉米,土壤含水量都是随着保水剂的提高而升高,保水效果显著。当土壤中保水剂在0.05% ̄1%范围内,烤烟的移栽缓苗期提前,玉米出苗期与对照相同,出苗率,株高,干重均有一定程度增长;而保水剂达3%,缓苗期及出苗期均延长,其它各指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29.
采用样方法对云雾山干草原区本氏针茅草地群落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未封育样地和封育5,10,15,20和25年样地群落的平均高度、盖度、多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研究围栏封育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10年样地群落的高度、多度以及地上生物量最大,而群落的盖度则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封育25年达到最大;围栏封育的不同年限也显著影响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围封10年样地群落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围封15年样地具有最高的丰富度指数,而均匀度指数则是在未封育群落中表现为最高值,最低值是在物种丰富度最高时出现.由此可见,围栏封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显著改善群落的特征,增加群落的生产力,对于本研究地本氏针茅群落的最佳封育期限为10~15年,但围封时间过长在草地退化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固原县属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是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年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之间,多年(1949—1979年)平均每公顷单产为573.75公斤,降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投肥量来看,在1980年以前,全县平均每公顷投入氮素只有22.5公斤(包括少量化肥在内),按40%的利用率计算,也仅能生产300来公斤粮食。那么,多余的273.75公斤粮食所带走的养分,主要来自土壤的释放。长此下去,土壤肥力水平将逐年下降,粮食单产会低而不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调整农田结构入手,改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改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在变革种植制度的同时,增施化肥和合理施肥就成为退耕种草和提高单产同步进行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我们就施肥技术——化肥合理深施、肥料组合、肥料配比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