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本试验确定全株脆性突变水稻是否可作为优质饲料稻的中间育种材料,以便为进一步解决南方饲草缺乏和开发饲料资源打下基础。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牛,采用尼龙袋法研究了全株脆性突变(Brittleness Mutation,BM)水稻及其亲本中花11(Zhonghua11)在瘤胃内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黄熟期全株BM水稻营养成分与对照亲本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全株BM水稻半纤维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亲本(P〈0.01),而NFE含量则极显著低于对照亲本(P〈0.01);(2)24h后的各个时间点,全株BM水稻DM降解率极显著低于对照亲本(P〈0.01),NDF、ADF、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则极显著高于对照亲本(P〈0.01);(3)对于瘤胃有效降解率,全株BM水稻DM有效降解率极显著低于对照亲本(P〈0.01),NDF、ADF和半纤维素有效降解率明显高于对照亲本;(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与对照亲本相比,全株脆性突变水稻的厚壁组织细胞壁明显变薄。全株脆性突变水稻可以作为优质饲料稻选育的中间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以通过伽马射线选育的脆性突变水稻(brittleness mutationrice,BM)和对照亲本中花11(Zhonghua11)为研究对象,分析突变基因对水稻细胞壁成分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脆性突变水稻细胞壁纤维组分含量发生了变化。其中,与对照亲本相比,脆性突变水稻叶、茎、根纤维素含量分别极显著下降了18.99%、37.29%和23.34%(P〈0.01);半纤维素的含量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6.07%、85.26%和61.90%(P〈0.01)。(2)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脆性突变水稻的组织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叶片薄壁组织扩张,厚壁组织收缩,维管束数目减少;茎杆外表皮硅质瘤状结构分布稀疏;根中柱韧皮部组织排列稀疏,连接松散。(3)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脆性突变水稻的细胞和细胞壁结构也有较大变化:叶片厚壁组织细胞细胞壁分层不明显;茎杆薄壁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均一;根薄壁组织细胞细胞壁表面凹凸不平,形体膨松胀大。鉴于以上特征,脆性突变水稻具有作为饲料稻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3.
稻米淀粉粘滞性谱特征的表现及其遗传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通过对水稻F[sub]2[/sub]无性系群体及大量品种(系)的RVA谱的测定,研究了稻米淀粉RVA谱的类型及遗传。结果表明:(1)RVA谱可分为A~F六种类型,糯稻的特征图谱为A型,籼稻的特征图谱有B、C、D、E、F五种类型,粳稻有D、E、F三种类型。(2)稻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不同,RVA谱则不同。稻米的AAC相同,RVA谱也可不同,在低、中AAC类型中,RVA谱的差异能反映品种食味品质的差异。(3)4个杂交稻组合的RVA谱表现出相同的特点,除最高粘度和起浆温度外,其他特征值均介于双亲之间,表明杂交稻米品质改良要求不育系与恢复系的改良同步进行。(4)在F[sub]2[/sub]无性系群体中,RVA谱各特征均呈连续分布,最高粘度是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崩解值、消减值、回复值都可能是由一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  相似文献   
14.
水稻栽培品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来源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明确高产水稻品种中与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性质,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53个典型的籼粳品种和近年育成的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供试品种的理化品质和RVA谱特征,并利用根据籼粳基因组序列差异设计的Wx、Sbe1、Sbe3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了53个水稻品种的基因型,并分析了3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学效应。【结果】3个分子标记均能很好的区分3个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籼粳来源,根据3个位点的基因型可将53个品种分为6种类型。单个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基因型品种间淀粉的理化特性(AC,GC, RVA)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3个基因的联合效应在不同基因型组合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3个基因在高产品种培育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重组,而且3个基因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基因(籼粳)对稻米淀粉的合成具有不同的遗传效应。其中Wx基因的影响是最主要的,Sbe1、Sbe3基因次之。3个基因位点的分子标记可为高产品种的品质改良提供快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植物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和观察实验教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细胞减数分裂制片和观察"是农学类专业普通遗传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通过对原有实验进行改革,增加实验材料和永久片的制作,扩大了染色剂种类,引进了数码显微技术等,使制片和观察绘图的单一实验变为取材、固定、制片、观察、封片、数码照片标识和说明的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部分BT型粳稻不育系存在自交结实现象,不育性的稳定性较差,影响杂交种的纯度;WA型粳稻不育系虽然不育性稳定,但开花习性差,育性最难恢复,应用难度较大;HL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率与BT型粳稻不育系无显著差异,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BT型粳稻不育系,可恢复性明显好于WA型粳稻不育系,较好地协调了育性稳定性、开花习性和可恢复性几方面的矛盾.因此,提出了在粳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用红莲(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通过测交鉴定,已筛选和育成一批HL型粳稻恢复系.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组合的鉴定结果表明,将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粳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稻米淀粉的生物合成与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精米中淀粉约占90%,淀粉品质与稻米食味品质直接关联。本文综述了稻米胚乳淀粉合成的生化途径,淀粉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基因与淀粉品质形成的关系以及淀粉品质改良的现状,并对今后稻米品质育种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前中国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仅占粳稻总种植面积的3%。由于籼、粳亚种在感光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BT型粳稻不育系与野败型籼稻不育系在不育性的稳定性和开花习性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常规粳稻育种发展迅速等原因,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发展缓慢。为了促进杂交粳稻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杂交粳稻育种的经费资助和人力投入,加强对恢复系品质与产量的改良,加强多种不育细胞质源的利用研究,加强对不育系开花习性的改良,加强杂交粳稻亲本种子的保纯繁殖及加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农学专业是农业高校的主体专业之一。该文以扬州大学为例,分析了农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阐述了农学专业发展的改革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有助于明晰农学专业下一步改革、发展的目标与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