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作为C4途径的关键酶,一直是水稻、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热点.综述了PEPC基因工程现状,着重介绍了转C4光合pepc基因水稻、小麦的光合生理特性及高光效育种最新进展;并指出转基因高光效育种的分子作用机理尚需深入研究,有价值高光效种质有待进一步创制;将转基因高光效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开展水稻、小麦分子聚合育种,是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小麦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2.
调控小麦苗期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定位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基因,以中国春-埃及红染色体代换系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对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埃及红1A和5D染色体上携带正向调控分蘖数(TN)的基因,1B、4B、1D染色体上携带正向调控地上部干质量(SDW)的基因,7B和5D染色体上携带正向调控最长根长(MRL)的基因,1A和2A染色体上携带负向调控MRL的基因,1B染色体上携带正向调控根系干质量(RDW)、总干质量(TDW)的基因,2A和3B染色体上携带负向调控TDW的基因。1B染色体上检测到的调控RDW的位点、2A和5D染色体上检测到的调控MRL的位点、2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调控TDW的位点均是新发现的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23.
玉米光周期反应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9h和15h光周期处理后的反应和热带自交系CML288在不同时期两种日照挪动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CML288对光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黄早四相对不敏感。CML288在9h的短日照条件下7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在15h的长日照条件下9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24.
以8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在4个不同供氮水平(0,0.05,0.1,2 mmol·L~(-1))下,研究了不同根系形态参数对氮素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品种的根系性状对低氮胁迫的响应情况,可以将8个供试小麦品种分为3类:第1类品种以辛石麦和跃进5号为代表,不同根系形态参数对低氮响应较好,但地上部生物量随氮素水平的降低而降低;第2类品种以西农979和陕优225为代表,根系形态参数对低氮响应较差,且地上部生物量随着氮素水平的降低而降低;第3类品种以孟县4号为代表,地上部生物量与根系形态参数均对低氮响应差。  相似文献   
25.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大豆茬口(S)冬小麦的最佳施氮策略,以玉米茬口(M)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下大豆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茬口相比,大豆茬口可显著提高不施氮处理下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及积累量,尤其在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期);可以提高0和180 kg·hm-2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量,成熟期小麦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2.1%和9.5%,但当施氮量达到300 kg·hm-2后,豆茬小麦的生长及氮素积累均受到显著抑制,总体呈现"低氮促进,高氮抑制"的氮肥效应。两种茬口冬小麦产量均在240  kg·hm-2施氮量达到最高;在0和180 kg·hm-2施氮量下,大豆茬口较玉米茬口均显著增产(P<0.05,  25.8%和13.1%),在240和300 kg·hm-2施氮量下,减产幅度分别为5.13%和13.9%,后者差异显著。豆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生理效率及产量效应均低于玉米茬口。综上,豆茬冬小麦的施氮量应适当低于玉米茬口,黄淮海地区推荐施氮量不宜超过240 kg·hm-2,采用豆-麦部分替代玉-麦模式种植,可实现该地区减氮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26.
为降低冬季低温冷害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于2015—2016年,采用田间试验,调查了对照(低温灾害频发地区农户的栽培措施)、预防、补救3个处理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紧实度和呼吸速率、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结果显示,预防和补救处理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穗数增幅分别为129.27%和96.98%,产量增幅分别为266.56%和130.58%。预防处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分别较补救处理显著提高16.39%和58.97%。拔节期和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以及后期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对照。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预防处理对照补救处理,预防处理较对照显著增加11.71%。说明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均有一定减灾效果,且预防处理效果优于补救处理。  相似文献   
27.
植物开花转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植物的花发育是其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开花转换决定了植物生殖发育的时期和质量,对于植物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介绍了高等植物的开花转换过程、成花信号、遗传途径、MADS类基因及开花转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高等植物的开花转换过程一般包括:营养分生组织转换为花序分生组织、花序分生组织转换为花分生组织2个过程。这2个过程的分生组织属性不同:花序分生组织具有非决定性;植物的种子在萌发后,需要达到一定的营养生长量之后,进入成花敏感状态,才能够接受开花信号的刺激。植物的开花转换被划分为自动途径、环境诱导途径和抑制途径,这些途径在某些植物种中可能部分组成型存在,协调作用而形成一个调控基因网络。MADS—box family是一类转录因子,在高等植物花发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突变体诱变、差异显示等方法,模式作物拟南芥已经克隆出了一批开花转换相关基因如,LFY、APl、EMF,FT、TFL、CO等,研究了这些基因的表达时期、表达位置、表达丰度,对于这些基因的作用及基因之间的互作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同物种之间开花转换研究的进展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8.
植物根系的主要功能是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并起到固定植株的功能。因此根系对于植物完成生命周期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根系上,近年来,人们开始对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科学家开始利用QTL定位的方法对调控植物根系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对根系表型鉴定的方法也进行了很多改良。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与拟南芥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近几年来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根系育种的重要性及其困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9.
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郑州地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以冬春性不同的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适播期在10月14—21日,半冬性品种小麦适播期时间长于弱春性品种。播期对小麦产量、生育进程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显著,播期后移,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早播或者晚播的产量均低于适播期;有效积温显著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和株高,弱春性品种晚播可降低倒伏概率,但对半冬性品种无影响。  相似文献   
30.
玉米类LFY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每天9 h和15 h两种光照条件对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进行处理。以玉米茎尖为材料,采用RT-PCR方法,分离到1个1 265 bp的全长cDNA克隆,序列比较表明其为拟南芥LFY基因的同源基因,命名为类LFY(基因登录号为DQ343237)。类LFY与同源基因zfl2、RFL、LFY和FLO的同源性依次为93%、84%、57%和57%。它的DNA序列和推论的蛋白质序列与zfl1同源性最高,其编码的蛋白质与zfl1相比在第28、29和160位分别少1个丙氨酸、脯氨酸和苏氨酸,在188位置多1个甲硫氨酸。该基因在2个供试自交系茎尖中长日照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持续表达,短日照条件下生长早期和后期不表达,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