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检测与大麦蛋白质含量相关联的SSR标记,对93份不同来源的大麦材料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和93个SSR标记分析,利用GLM和MLM模型进行SSR标记与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93份材料共检测出406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的等位变异数平均为4.4个,基因多样性和PIC变幅分别为0.021 3~0.862 0和0.021 0~0.648 5。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将93份材料划分为5个亚群。GLM和ML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模型中均检测到9个SSR标记与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联,且所检测到的标记相一致,对表现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7.49%~14.13%和7.30%~13.97%;两种模型中,均只有标记GMS061与蛋白质含量关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给甘肃省河西地区啤酒大麦的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啤6号和垦啤6号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4年在张掖市民乐、山丹和甘州区三个试点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啤酒大麦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50~900万粒·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甘啤6号和垦啤6号的产量以及淀粉含量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而种植密度对籽粒含水量和整齐度的影响不明显。建议甘啤6号和垦啤6号在河西地区适宜的播种量为600~675万粒·hm-2。  相似文献   
13.
为丰富大麦立体栽培理论,更好地推动高海拔地区大麦的生产,通过不同海拔种植大麦试验,分析了海拔对大麦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大麦生育期显著延长,株高显著增高,千粒重增大,籽粒发芽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麦芽浸出物和库尔巴哈值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氮先降低再升高;海拔对产量也有明显影响,在试验区内产量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海拔对两个大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相同。因此,生产上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重视海拔对大麦品质的调控作用,以改善大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评价110份青稞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及遗传特性,对参试种质材料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分蘖数和千粒重进行了调查统计,同时用分布于大麦全基因组的48对SSR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各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2.92%~42.33%,其中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范围分别为53~122cm、2.5~7cm、2~19个、20~90粒和25.46~60.34g。SSR标记共检测到168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2~6个。110份青稞种质材料分成三大类群。SSR标记的1 128个位点成对组合中,不论是共线性成对组合还是非共线性成对组合,都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D′统计概率(P0.01)支持的LD成对位点438个,占全部位点的38.8%,D′的平均值为0.36,整体LD水平较高。较高水平的LD位点(D′0.5)主要分布在2H、4H、6H和7H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5.
大麦网斑病是大麦(Hordeum vulgare)主要病害之一,由网斑病菌(Pyrenophora teres)引起.近年来网斑病在我国大麦产区发生并流行,网斑病之所以在我国各大麦产区发生并流行,主要是由于生产中缺乏抗网斑病品种.为分析大麦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筛选与大麦抗网斑病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本研究利用70对品种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对89个大麦品种(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70个SSR标记共检测出302个等位变异,平均4.31个,变幅为2~8个;等位基因频率为0.141 2~0.916 7;基因多样性和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103 9~0.894 4和0.520~0.873;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content,PIC)为0.098 5~0.884 6,平均为0.537.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供试大麦亲本材料可分为2个亚群,群体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635~0.895.品种美41/I和美43/I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895.根据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分析,发现5个与大麦抗网斑病相关的标记,解释率在7.2%~22.4%之间,标记Bmac29和Bmag0613关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分别为10.7%和22.4%.本研究为大麦网斑病抗病育种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水地春小麦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及其产量的稳定性,为我国西北水地春小麦高效生产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由16个试点、15个新品种(系)组成的中国西北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的产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GGE分析.【结果】在我国西北水地春小麦生产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异的影响约为品种效应的4.68倍,品种间丰产性、稳产性均较理想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40%,其中稳产性差异较大,但部分品种仍对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适应性.16个试点可划分为3个类型区,其中在宁夏平罗(E_8)为代表的河套平原灌溉区表现最好的品种分别是‘宁春47’(G_6)、‘C78’(G_8)和‘巴丰6’(G_9),以青海西宁(E10)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寒旱区表现最好的品种‘银春8’(G_(10)),以甘肃会宁(E4)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中部旱作区表现最好的品种‘蒙鉴11’(G_(12)).从环境代表性和对品种鉴别能力两方面分析,环境代表性较理想的试点是青海西宁(E_(10)).鉴别力较好的是新疆塔城(E_(14))、新疆焉耆(E15)、宁夏平罗(E_8)、内蒙古巴盟(E_1)、青海西宁(E_(10))、新疆温泉(E_(16))、青海平安(E_(11))等.【结论】共筛选出‘甘春357786’(G_1)、‘陇春25’(G2)、‘E32-1’(G_3)、‘陇春’(G_5)、‘C78’(G_8)、和‘银春8’(G_(10))高产、稳产性较好的6个品系,‘宁春47’(G_6)在个别试点表现优异;水地春小麦试点中代表性最好的是青海西宁(E_(10)).  相似文献   
17.
大麦外源渗入系农艺性状和籽粒品质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麦外源渗入系的性状特征及相关性,并为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55份大麦外源渗入系进行了农艺性状(株高、穗长、芒长、穗下节、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籽粒品质(蛋白质、水分、淀粉、籽粒筛选率(≤2.2mm)、籽粒筛选率(≧2.5mm))和麦芽品质(总氮、浸出率、可溶性氮、库尔巴哈值)的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农艺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变化范围为6.55%~32.42%.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20%~102.56%.相关性分析表明,库尔巴哈值与总氮、浸出率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与株高、穗长负相关,与穗粒数显著负相关.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麦芽总氮、可溶性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浸出率、库尔巴哈值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可溶性氮含量与穗粒数显著负相关,与千粒质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试材料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各性状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有31对性状达到极显著相关,12对性状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