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0篇
  1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为筛选出有效的药剂防治烟草病毒病,在病毒病发生初期进行了不同药剂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0.5%氨基寡糖素水剂3 375m L/hm2、0.5%香菇多糖水剂3 375m L/hm2、8%宁南霉素水剂945m L/hm2、0.06%甾烯醇微乳剂600g/hm2和30%混合脂肪酸·络氨铜水剂225g/hm2对烟草病毒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效,均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32.
贵州小麦科研现状与今后的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是小麦的适宜区,常年面积在46万hm^2左右,虽然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夏收的主要粮食作物。贵州小麦在科研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还存在科研人才后劲不足,科研条件还需改善,科研水平急待提高等现状。为此,提出进一步提高贵州小麦产量,改良和提高小麦品质,促进优质高效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的建设,利用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开展杂交小麦研究,加强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等作为今后小麦科研的重点选择内容。  相似文献   
33.
贵州西部及中部地区海拔1500~2200m,年平均气温9.3~12.8℃,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17.5~21.0℃,夏秋气温相对凉爽,具有“天然空调”优势。这些地方夏秋露地种植甘蓝,病虫害较少,加上工业、乡镇企业不发达,没有“三废”污染,生产中只要注意农药及肥料的施用,较易做到无公害栽培,获得较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通过在毕节、大方、龙里3个县(市)的高海拔区试验,又调查贵州省内其它地区夏秋季甘蓝种植情况,现将甘蓝夏秋无公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4.
35.
36.
<正> (一)选择适宜生产区及无污染的环境 试验表明,夏秋无公害栽培最适宜区为7月份平均温度17.5~19.5℃,适宜区为7月份平均温度19.5~21.0℃。适宜区夏秋气候冷凉,适于夏秋甘蓝生长发育,菜青虫、菜螟、小菜蛾等害虫发生较轻。同时  相似文献   
37.
贵州省蔬菜生产发展很快,仅1999年种植面积就达32.4万hm2,占同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2.4%,蔬菜总量629万t,占同年全国蔬菜的1.6%;总产值为48.8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7.5%.但是,在市场总量供应趋于饱和,出现季节性品种性过剩的同时,人们对优质化、无公害蔬菜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因而研究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施放心菜工程,必将带动蔬菜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较困难,而贵州中西部高海拔地区夏秋具有明显的"天然空调"优势,是我国主要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最适宜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8.
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用 9种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5 8%甲霜灵锰锌 ,72 %杜邦克露 ,72 %霜霉疫净三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均在 70 %以上 ,以 5 8%甲霜灵锰锌防治效果最为理想 ,防治效果在 80 %以上 ,上述三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后 ,挽回产量损失效果十分明显 ,均在 2 0 %以上 ,其中 5 8%甲霜灵锰锌挽回产量损失达 32 2 7%。  相似文献   
39.
小麦近缘物种中蕴藏着许多优良基因,创制三属杂种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对4个F6代株系采用农艺性状调查、PMC染色体配对观察、GISH和SDS-PAGE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4个株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2条,K-13-649-3、K-13-663-2在细胞遗传学上相对稳定;且均确证为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K-13-649-3、K-13-728-4与亲本中3的特异条带一致,K-13-656-3、K-13-663-2只有3条条带,缺失了亲本中3的1条特异条带,4个株系表现为高抗条锈病.  相似文献   
40.
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螟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探索螟虫的自然防治方法。结果表明:高粱—大豆间作模式与高粱单作模式比较,蜡熟期螟虫的自然幼虫虫口百分率间作模式明显低于单作模式,说明高粱与大豆间作有抑制螟虫的效果,且间作模式的生产效益比单作模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