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贮藏对籼稻米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测定了华南地区有代表性的11个早籼优质品种稻米于常温下贮藏1a前后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用FAO/WHO必需氨基酸的评分模式及鸡蛋白模式作比较,计算了11个籼稻米8种必需氨基酸的化学分,对稻米蛋白质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2.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粤丰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丰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以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为母本,丰矮占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999~2000年连续2年早季参加广东省优质稻区试,表现出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优点。1999年全省仅试种约200hm2,2000年迅速发展到22000hm2。200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一、主要特征特性 1.丰产性突出 粤丰占于1999年早季参加广东省优质稻区试,平均产量 476.28 kg/667m2,比对照粤香占增产4.61%,居第二位;2000年早造复试,平均…  相似文献   
83.
[目的]改良杂交稻恢复系粤恢826,以提高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米质,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方法]以含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及蜡质基因Wx的中间材料Z1103为供体亲本,杂交水稻强恢复系粤恢826为受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和系谱选育方法,聚合4个外源基因以改良粤恢826的抗病性和米质,并进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鉴定.[结果]经SSR分子标记检测、田间抗病性及米质鉴定,获得以粤恢826为遗传背景且含有目标基因的6个改良株系,通过农艺性状筛选与恢复力测试,优选到一个含有Pi1、Xa23和Wx基因的纯合株系,其恢复力好,农艺性状优良,2014年早造定名为粤恢88,其田间鉴定稻瘟病抗性3级,白叶枯病抗性1级,米质为软米.2014年晚造与两系不育系Y58S配制杂交稻组合Y两优88,其在品比试验中产量达6543 kg/ha,比对照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4.97%,未达显著水平(P>0.05),且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鉴定为国优3级和省优3级.[结论]MAS技术可有效聚合多基因(Pi1、Xa23和Wx基因),使粤恢826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明显改良,获得抗稻瘟病、高抗白叶枯病、米质为软米的新恢复系粤恢88,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4.
西瓜作为我国局部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为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生产水平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设施西瓜膜下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其对于沙质土地区的保土保肥能力有重要的改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大水漫灌,可有效减少水肥渗漏等不良现象,有助于提高肥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85.
采用^14C-葡萄糖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光合产物运转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至成熟期间,^14C-葡萄糖从剑叶的总输出率为71.0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14C-葡萄糖向上运转于穗、穗颈的比例大,向下运转于戏叶的比例小,用于籽粒充实的绝对量高;穗对碳水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积累能力,光合产物向穗的运转具有流畅、量大的特点。组织切片显示,粤香占尽管穗颈节大维管束较少,但韧皮部发达,筛管数量多。  相似文献   
86.
稻米品质性状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改善其稻米品质是每位育种工作者所追求的夙愿。人们对米质的要求随着生活及消费水平的增加而有所提高,目前改良稻米品质已成为育种家开展水稻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构成、影响米质的因素及稻米品质性状的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概述,将调控米质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粒型、垩白)、蒸煮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及香味)、营养品质(蛋白质)等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研究以及重要稻米品质基因在常规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稻米品质分析技术、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分析技术、稻米品质的改良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提高水稻品种的多样性,丰富水稻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7.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 义。水稻科技成果与其他农业成果一样,有别于定型的工业产品,成果转移转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为例,系统总结了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做法和取得的成 效。“十三五”期间,通过完善成果转化分配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宣传,构建、完善成果转移转化网, 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等措施,显著提高了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成功转移美香占 2 号、粤禾丝苗和 19 香等优质 水稻品种 73 个,较“十二五”期间增加了 160.7%;支撑了相关种子公司的发展,提升种子公司的竞争力和经 营业绩;推动一大批优质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部分水稻品种成为行业标杆;带动了我国南方优质稻 产业高速发展,助推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文章对成果转移转化存在问题与不足进 行分析,并根据作物生长“源库流”的理论,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对水稻的危害程度愈发严重,极大地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为了保证水稻安全生产,合理得当的防治措施和抗病品种的培育应用在生产上显得尤为重要。归纳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细条病菌的分离鉴定、水稻抗细条病材料的发掘与鉴定、抗细条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当前加强植物检验检疫、合理施肥控水、实时大田监控均能有效防治细条病的发生发展,而鉴定抗细条病水稻材料、克隆并利用抗病基因进行抗病品种的培育是控制该病害最有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创制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种质,探索水稻育种改良新途径,助力广东丝苗米品牌建设。【方法】以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粤农丝苗(YNSM)与优质稻粤王丝苗(YWSM)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定点编辑上述品种的香味基因Badh2,创制香稻新品系,随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定向导入GW7/GL7位点,系谱选育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种质。【结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两个香稻新品系yn-kobadh2与yw-kobadh2,其2-AP含量均极显著提高,达到239.39~440.79μg/kg,而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糙米外观品质、千粒重与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未受到显著影响;MAS技术结合系谱选育的方法成功选育两个丰产性好、籽粒长宽比超过4.3的优质香型丝苗米水稻新品系NWbadh2GW7-1与NWbadh2GW7-2,达到广东丝苗米品种关于香味与外观粒型的认定标准。【结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可精准、高效地创制新的优...  相似文献   
90.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 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 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育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品种黄华占、黄莉占、黄广油占、 黄粤丝苗、五山油占(华占)、五山丝苗等,在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黄华占通过广东、 湖南、湖北等 8 省审定,是我国年度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华占共配组 142 个组合,252 次通过各级审定, 是配组组合最多的恢复系;五山丝苗通过广东、陕西等 4 省审定,共配组 47 个组合,88 次通过各级审定。以晶 两优 534、隆两优华占等两系杂交稻组合为例证,提出并倡导在南方稻区进行杂交稻育种的新策略:在华南培育 精品恢复系,在南方不同生态区创制适合所在生态区的不育系,并配组成优势互补的强势组合,形成合作共赢、 协同发展和高效互补的整体水稻育种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