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4篇
农学   7篇
  5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水稻GA20ox-2基因mRNA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建立了一项基于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的RT-PCR技术,定量分析水稻半矮化关键基因之一GA20ox-2转录水平。该技术体系中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质粒标准品对基因GA20ox-2表达的实时定量准确、可靠、便捷。标准曲线表明,所建立的GA20ox-2基因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达102拷贝;线性范围广,可达102~107拷贝;扩增效率高(E=100.3%);稳定性、重复性好,可靠性高,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仅分别为0.12%~0.31%和0.21%~0.34%;循环阈值与PCR 体系中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可对GA20ox 2基因表达进行准确实时定量。  相似文献   
12.
云南粳稻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设计的一对引物,采用rep PCR分子指纹技术对来自云南省弥勒县粳稻种植区的水稻品种(净栽合系41、净栽黄壳糯、混栽合系41和黄壳糯)多样性田间242个稻瘟病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菌株均扩增出2~28条谱带,扩增片段大小为400 bp~23 kb,但80%左右的片段集中在0.4~6.0 kb。将供试菌株扩增谱带进行聚类分析,比较了混栽与净栽田间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在粳稻种植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对稻瘟病菌的稳定性选择,在不同的遗传相似水平, 菌株遗传宗群复杂度与栽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混栽田间病菌遗传宗群较净栽田间复杂。在80%的相似水平上,净栽糯稻田间的稻瘟病菌被划为13个宗群,而混栽粳稻和黄壳糯田间由糯稻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群体被划为20个宗群;净栽粳稻田间的稻瘟病菌可划为9个宗群,而混栽粳稻和糯稻田间由粳稻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群体可划为15个宗群。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品种水稻稻瘟病发病情况与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元阳传统水稻品种‘月亮谷’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将‘月亮谷’和‘日本晴’种植于元阳梯田土和温室土中,‘月亮谷’、‘红阳3号’、‘蒙古稻’、‘日本晴’和‘越光’种植于元阳梯田土和东港稻田土中,在水稻生长到三叶一心期时,进行稻瘟病接菌处理,同时对种植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各理化指标与不同水稻品种稻瘟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日本晴’在两种土中的稻瘟病病情指数为29.07%和29.63%,是‘月亮谷’的两倍(12.04%,14.81%);元阳梯田土有效磷含量与‘月亮谷’‘日本晴’病情指数相关性指数分别为-0.945,-0.946。东港稻田土有效磷含量是元阳梯田土的2.68倍,呈极显著差异(p<0.01)。‘月亮谷’、‘红阳3号’、‘蒙古稻’病情指数在东港稻田土中分别比在元阳梯田土中增加了10%、25%、15%,‘越光’‘日本晴’分别降低了7%、15%。元阳水稻品种在元阳梯田土中均发病较低,而在东港土中发病程度加剧。说明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碱解氮均有显著的相关性。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元阳梯田土壤与当地水稻品种抗稻瘟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了梯田土壤对当地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选择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苯酰菌胺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疫霉菌 Phytophthora capsici 及恶疫霉菌 P.cactoru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及氨基酸序列比对法分析了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酰菌胺、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敏感性与 β-微管蛋白198位或200位氨基酸突变有关:对多菌灵敏感、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胶孢炭疽菌 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为谷氨酸(E),200位为苯丙氨酸(F);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而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菌株,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200位由苯丙氨酸(F)突变为了酪氨酸(Y);对多菌灵高抗、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敏感的菌株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由谷氨酸(E)突变为了丙氨酸(A)。辣椒疫霉菌和恶疫霉菌对苯酰菌胺敏感,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均不敏感。检测疫霉菌菌株 β-微管蛋白未发现氨基酸突变,但发现其 β-微管蛋白氨基酸在196~200位与胶孢炭疽菌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导致苯酰菌胺仅对疫霉菌有抑制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选择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苯酰菌胺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及恶疫霉菌P. cactorum,分析其β-微管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酰菌胺、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敏感性与β-微管蛋白198位或200位氨基酸突变有关:对多菌灵敏感,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胶孢炭疽菌β-微管蛋白氨基酸198位为谷氨酸(E),200位为苯丙氨酸(F);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而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不敏感的菌株,其氨基酸200位由苯丙氨酸(F)突变为了酪氨酸(Y);对多菌灵高抗,对苯酰菌胺和乙霉威敏感的菌株其氨基酸198位由谷氨酸(E)突变为了丙氨酸(A)。辣椒疫霉菌和恶疫霉菌对苯酰菌胺敏感,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均不敏感。检测疫霉菌菌株β-微管蛋白未发现氨基酸突变,但发现其β-微管蛋白氨基酸在196~200位与胶孢炭疽菌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导致苯酰菌胺仅对疫霉菌有抑制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癌肿病菌分离及基因组DNA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癌肿病菌 [Synchytriumendobioticum(Schilb .)Perc.]为内生集壶菌 ,属鞭毛菌亚门壶菌纲壶菌目集壶菌科集壶菌属 ,是一种专性寄生的低等真菌 ,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出一套经反复过滤、离心 ,分离纯化马铃薯癌肿病菌休眠孢子 ,并用于病菌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材料从云南省马铃薯癌肿病疫区昭通、丽江、曲靖、昆明地区采集马铃薯癌肿病标样。分离得到 1 4个菌株。1 2 马铃薯癌肿病菌休眠孢子分离1 2 1 病薯休眠孢子的分离将产生癌肿病典型症状的病…  相似文献   
18.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该技术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9.
四川稻瘟病菌分子指纹聚类分析及与病菌致病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ep-PCR(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cdymerase chain reaction)分子指纹技术,对75个四川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分子指纹扩增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基因组用Pot 2-1和Pot 2-2引物共扩增出29条DNA谱带,其中14条为多态性DNA带,各菌株分别扩增出4到17条不等的带谱;经聚类分析,在0.19连锁距离点,所有供试菌株分为7个遗传宗亲群组,其中第5宗亲群和7宗亲群分别为优势宗亲群。供试菌株传统小种划分的致病型与遗传宗亲群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玉米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进行田间定点试验,采用Biolog方法分别研究了4行轮作、4行连作、8行轮作和8行连作的种植方式对玉米种植前、拔节期、抽穗期和收获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种植方式的土壤微生物均在种植前代谢活性最弱、功能多样性最低,在玉米抽穗期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最强,功能多样性最高。在种植玉米前,轮作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高于连作,8行轮作和4行轮作土壤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比相应的连作高22.93%和11.42%;4行轮作的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比8行轮作低3.17%,而4行连作比8行连作高6.83%。在玉米拔节期、抽穗期及收获期连作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略高于轮作,且有4行连作大于8行连作的趋势,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种植前,4种种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整体上都较低,降解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类碳源的微生物是种植方式影响的主要土壤微生物类群;随着玉米的生长,土壤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的利用都逐渐增强,玉米拔节期、抽穗期和收获期之间土壤微生物特征碳源没有较大差异,4种种植方式的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程度差异都不显著。PLS-EDA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产生较大影响,种植前8行轮作和4行连作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具有相似性;种植玉米后4种种植方式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4行连作的土壤微生物在玉米拔节期和收获期对碳源的利用模式与其他3种种植方式差异最大。试验说明作物长期连作栽培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