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13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9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内蒙古草原区牧户草畜平衡决策的年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影响内蒙古草原牧区草原生产力和草地载畜率的关键自然因子,牧户作为畜牧业生产的直接决策主体,对降水年型的判断是其草畜平衡决策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典型县(旗)为研究区域,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气象数据、统计资料等为基础资料,分析了1980-2015年牧户自我降水年型判断行为及特征,及牧户依据该自我判断年型进行的草畜平衡决策。结果表明,草甸草原与荒漠草原中下年型出现次数最多,典型草原则以平年出现次数最多,但从整体上看,3个类型区丰水年型均比欠水年型出现频率略高;牧户的降水年型判断与实际降水年型结果差异明显,前者较为稳定而后者则变化较为频繁;1980-1995年,牲畜承包户的年型判断较为稳定和一致,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自始至终分别是欠水年和中下年为依据,典型草原则以欠水年为主导;1996年以后牲畜、草地陆续承包到户后,牧户草畜平衡年型判断及依据开始出现3~5年的周期性变化,而在降水明显波动年份,牧户年型判断将出现变化和调整,以上研究说明牧户的降水年型判断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化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牧户所认知的年型,并以此作为草畜平衡决策的重要自然依据。  相似文献   
112.
113.
近40年内蒙古区域温度和降雨量变化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情形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需要准确把握区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与规律。文中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69-2008年间区域温度和降雨量的年值和季节值变化趋势及时空格局,主要结论:1)年均温度明显升高,有54.82%地区累计升高1.6~2.4℃,有29.95%地区累计升高2.4~3.2℃,无降低区域,在空间上,温度升高区域主要集中在除阿拉善盟和鄂尔多斯市的大部分地区;从降雨量变化来看,63.05%区域变化在±1mm/a,27.58%地区40年来累计减少40mm以上,9.37%地区略有增加趋势,从空间上分析,降雨量减少地段主要集中在除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以及呼伦贝尔北4市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2)从季节日均温度、降雨量的变化来看,温度变化4个季节均以升高为主,增幅规律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降雨量增与减变化存在季节差异,春季有18.39%地段明显增多,而其它季节均以不同程度的减少为主,其中夏季减少最多,面积达35.86%。3)近40年来,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点,但是突变时间存在空间分异。4)总之,由于温度的明显升高和降雨量不同程度的减少,将驱使区域气候旱化程度增强,这将对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亟待制定科学有效的中长期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114.
植物个体性状是表征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指示器。本试验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种(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在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物种地上生物量和分配比例及地下生物量作为研究指标,分析对比自由放牧,1995年围封和2003年围封3种不同利用方式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两种优势植物种地上、地下生物量(P<0.05)。放牧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地上茎、叶和种子生物量(P<0.05),但显著增加了两种植物的地下根系生物量(P<0.05);围封区(1995和2003年围封)C3/C4比率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  相似文献   
115.
为研究库布齐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对库布齐沙地自然恢复19年的油蒿群落、人工种植19年的中间锦鸡儿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全部碳源的代谢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两种植被恢复类型显著高于流沙对照,其中,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根际、非根际土壤分别高于人工种植的中间锦鸡儿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2)随着植被恢复,从流沙对照土壤微生物以氨基酸类、胺类和芳香类为主要碳源,转为主要利用糖类、羧酸类、多聚物类碳源。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碳源的利用不同,油蒿群落以糖类、羧酸类、多聚物类为主要利用碳源,中间锦鸡儿群落以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为主要利用碳源;3)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主成分分离中主要贡献者是糖类碳源;4)土壤氮素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氮、pH和全磷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主要控制因子。综合分析认为,植被恢复改变了沙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更有利于增加利用多类碳源的微生物种群,在提高微生物利用碳源的整体代谢活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16.
灌水量对京南地区紫花苜蓿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种植第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4种不同灌水量(0、25、50和75 mm/次,全年灌水3次)处理,每茬苜蓿初花期测定各处理的产量、茎叶比、株高及第2、3茬苜蓿的单枝质量。结果表明:在试验前1年(2008年)灌足冬水的情况下,灌水对第1茬产量无显著影响,第2、3茬以及全年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4茬产量则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第1~4茬苜蓿株高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同;灌水对第1、4茬苜蓿茎叶比无显著影响,第2、3茬茎叶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2、3茬苜蓿分枝质量随灌水增加呈增加趋势,灌水25、507、5 mm/次的分枝质量显著高于不灌水(P0.05)。因此,京南地区种植苜蓿应在第1、第2茬苜蓿刈割后灌水,第4茬苜蓿生长期内不宜灌水,当头年灌足冬水时,返青也可不灌水;在生长季降水总量为390.34 mm下,全年最适宜灌水量为150 mm。  相似文献   
117.
【目的】筛选出适宜在甘肃荒漠灌区(黄羊镇)和半干旱灌区(永登县)栽培的优质紫花苜蓿品种.【方法】根据灰色关联度理论,分别在2个不同生态区选取株高、干草产量、茎叶比、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和粗脂肪等8项现蕾期指标在2014及2015年的平均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苜蓿王’(Medicago sativa L.cv.Alfaking)、‘北极星’(Medicago sativa L.cv.Polaris)、‘甘农1号’(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1)、‘甘农7号’(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7)在荒漠灌区(黄羊镇)综合表现优异;在半干旱灌区(永登),‘太阳神’(Medicago sativa L.cv.Sungod)、‘柏拉图’(Medicago sativa L.cv.Pltao)、‘苜蓿王’(Medicago sativa L.cv.Alfaking)、‘新疆大叶’(Medicago sativa L.cv.Xinjiangdaye)综合表现优异,这些品种在上述各地区分别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结论】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计算方法简单,可为品种的综合评价提供更直接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8.
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豆科饲草资源,在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及生态修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扁蓿豆潜在适生区分布对其种植区划及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扁蓿豆的适宜性生境分布区域及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当前气候背景下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吉林、陕西、云南、河北、青海中东部、山西、辽宁、山东东部、河南西北部、宁夏等地区;影响当代扁蓿豆适生区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最干旱月降水量(bio14)、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最湿润月降水量(bio13)、最热季度平均温度(bio10);间冰期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较大,分布范围较广,而最佳适生区较小,仅占4.79%,从末次冰期冰盛期开始到未来CCSM4-rps26-2070等5个气候情景下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总面积较间冰期变小,而最佳适生区面积增加,5个气候情景的适生区面积和范围变化较小,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9.
干旱胁迫和复水对草地早熟禾3个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究干旱和复水对草坪草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3个品种在干旱胁迫及干旱后复水条件下草坪质量(TQ)、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光化学效率(Fv/F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引起3个品种的TQ,RWC,Fv/Fm,SOD活性,CAT活性明显下降和MDA含量明显升高;复水后,3个品种的TQ,RWC,Fv/Fm,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不同程度地得以恢复,但3个品种的大部分指标都没能完全恢复到干旱胁迫前水平。Merit的各项指标较其他两个品种在干旱胁迫期间降幅小,复水后各指标恢复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20.
我国草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科技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草业是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结构调整新阶段,草业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正在由传统分散的附着型草业向主导型现代草业转型。科技支撑不足是资源管理利用不合理是制约草业转型的关键因素。加强草业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创新研究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开发研究,是草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重点,增加投入,转换机制以及加强能力建设是加速草业和草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