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5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81.
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2-2014年田间小区试验,对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葡萄霜霉病流行动态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是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同时,推导了病害流行阶段:指数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下旬,该时期为最佳药剂防治时期;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葡萄生育末期。不同生长季病害发生日期、流行阶段天数和最大病情指数虽各不相同,但与Logistic模型推导趋势基本一致。各个流行阶段病害的表观侵染速率表现为: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始发期和盛发期的是决定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时期。气象因素对葡萄霜霉病的流行有明显影响,其中表观侵染速率与7 d平均相对湿度、7 d累计降雨量和7 d叶面湿润时数成显著正相关,而与7 d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以上4个气象因素是影响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82.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空中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感病品种红地球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动态,并对空中孢子囊密度进行定时捕捉,结合田间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规律为: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7月23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23日至8月19日,衰退期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呈正态分布,其变化动态与该病害的流行时期特点基本一致。单季病害流行期,流行速率与温度、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和0.409;在始发期和盛发期,空中孢子囊密度与流行速率、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前5 d平均叶面湿润时数、前5 d积累降雨量基本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和0.768、0.836和0.651、0.651和0.834、0.954和0.747;与当日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和-0.542。表明上述与葡萄霜霉病流行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可作为构建葡萄霜霉病预测模型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3.
以人参核盘菌(Sclerotinia ginseng)为靶标,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221株人参内生细菌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筛选出3株(Psn52、Psn61、Psn214)抑菌圈大于30 mm的高效拮抗细菌,对其进行了离体防效测定及种类鉴定。Psn52、Psn61、Psn214菌株对人参核盘菌菌丝抑菌率分别为62.72%、61.45%、63.20%。3株无菌发酵液对人参核盘菌菌核萌发抑制效果显著,抑制率分别可达80%、68%、76%。显微镜下观察Psn52、Psn61、Psn214菌株均对人参核盘菌菌丝内含物有明显的溶解作用,导致菌丝变粗、菌丝细胞空洞、原生质分布不均匀。菌株Psn52、Psn61、Psn214无菌发酵液对人参菌核病防治效果明显,防治效果分别达81.25%、75.01%、81.25%。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 DNA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将菌株Psn52、Psn61、Psn214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84.
玉米叶部病害流行动态及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叶部病害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作者结合近年来对玉米叶部病害流行动态及预测预警研究工作基础,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以及相关研究报道,系统综述了我国玉米叶部病害发生危害、病害流行动态预测模型构建、病害损失估计、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叶部病害流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5.
为明确辽宁省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于2011—2013年对该省3个白头翁种植基地进行菌核病调查,并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白头翁菌核病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白头翁菌核病在各种植基地发生程度不一,抚顺市白头翁发病较重,2013年一般地块病株率为0~37.1%,重者达60.4%,本溪市和沈阳市发病相对较轻,病株率分别为1.3%~10.0%和0~3.0%;随着白头翁栽培年限的增加,菌核病危害逐渐加重,1~4年生白头翁的病株率分别为0、12.3%、37.1%和60.4%;坡地沿山体横垄栽植较纵垄栽植发病重。白头翁菌核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数分别为10.4 mm/d和101.0个/皿;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最适pH均为6;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利于菌丝生长,光照条件下菌核形成最多;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较大,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以尿素作氮源抑制该菌生长。伤口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刺伤接种较未刺伤接种发病早,接种3 d后开始发病,6 d后即达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6.
王汉朋  景殿玺  周如军  傅俊范 《玉米科学》2018,26(6):160-164,169
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pH值、EC值、土壤腐解的影响及秸秆还田土壤腐解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玉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pH值降低,EC值升高。随着玉米秸秆3个处理(9 000、4 500、2 250 kg/hm2)还田量下降,秸秆纤维素腐解率升高,分别为54.4%、67.4%、83.9%。秸秆倍量还田(18 000 kg/hm2)土壤腐解液浓度(0.041 g/mL)对玉米纹枯病菌有抑制作用,全量(9 000 kg/hm2)、1/2量(4 500 kg/hm2)、1/4量(2 250 kg/hm2)秸秆还田的土壤腐解液对病菌有促进作用。秸秆还田玉米纹枯病病害流行田间调查表明,病情指数为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4 500 kg/hm22 250 kg/hm2不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187.
为明确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文进行了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不同施药次数、不同施药浓度以及与生长调节剂混用配施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倍施药3~5次田间防效无显著差异,均可达到67%以上;采用稀释浓度1 500倍和3 000倍从发病初期开始连续施用3次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1.19%和67.90%;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试验结果表明,3 000倍液于花生网斑病发生初期配施0.136%赤·吲乙·芸苔8 000倍液1次,随后每隔10d喷施300g/L苯甲·丙环唑EC 1次,连续施药2次,其防治效果高于其他处理,为78.28%;同时具有显著增产作用,较对照增产47.45%。  相似文献   
188.
紫草白霉病是近年来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药用植物叶斑病,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对该病的相关研究报道。通过对辽宁省多个紫草种植区的病害调查,发现该病发生普遍。紫草白霉病在6月中旬开始出现,8~9月为发生盛期。试验对紫草白霉病进行了病原物分离、纯化及鉴定工作,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是由紫草柱隔孢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89.
石硫合剂在黄瓜叶面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5%晶体石硫合剂对灰霉病等6种黄瓜叶面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石硫合剂100倍液对病害的防效较好,防效均在62%以上.石硫合剂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效最好,当浓度为400倍液时,防效也达50%以上;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较差,只有浓度为100倍液时,防效达60%以上,其他各浓度的防效均不理想.同时,本试验探讨了石硫合剂持效期与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黄瓜苗在喷施200倍液石硫合剂之后立即接种灰霉病菌的效果较好,防治效果为45.6%.随着接种间隔期的延长,防效逐渐降低.当接种间隔期为120h 时,石硫合剂对黄瓜灰霉病无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0.
首次报道了无梗五加圆斑病的发生危害、症状特点,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根据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和培养性状观察,确认引起无梗五加圆斑病的病原菌为真核茎点霉(Phoma eupyrena Sa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