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5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对白头翁叶斑病菌胞壁结合黑色素和胞外黑色素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红外光谱扫描测定, 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 均易溶于KOH、H2O2和NaClO, 不溶于水、乙醇和丙酮。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白头翁叶斑病菌YS-24菌株的胞壁结合黑色素与胞外黑色素为同一种类型的黑色素。DHN黑色素的特异性抑制剂—三环唑, 对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以白头翁叶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 得到了聚酮体合成酶基因的同源片段 AaPKS , 初步推断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合成属于DHN途径。  相似文献   
32.
玉米种质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4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和22份回交群体(导入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对灰斑病表现高抗自交系1份、抗病自交系3份、中抗自交系9份及多份抗病回交导入后代。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玉米种质中多数自交系表现为感病,抗病种质较少。采用回交育种方法进行玉米灰斑病抗性改良,在受体与供体均为抗病材料的后代中抗病株率较高;在受体为感病材料、供体为抗病材料的后代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抗病株。  相似文献   
33.
报道了树莓灰斑病的发生、危害、症状特点,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根据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和培养性状观察,初步确认树莓灰斑病是由蔷薇色尾孢霉(Cercospora.rosicola Pass.)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34.
人参锈腐病拮抗细菌BS015最适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人参锈腐病拮抗细菌BS015摇床发酵条件和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条件为装液量20%,接菌量5%,pH7,温度28~30℃;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8 g/L、L-谷氨酸钠12 g/L、牛肉浸膏5 g/L、磷酸氢二钾4 g/L、硫酸镁1 mg/L、氯化钠3 g/L、硫酸锰5 mg/L。  相似文献   
35.
辽宁玉米大斑病流行监测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大斑病为调查对象,对辽宁省5个玉米主栽地区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辽宁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严重.针对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特点,结合病害调查情况,分析了严重流行的原因,并初步提出了未来几年的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6.
通过酶活性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研究经病原菌诱导后黄瓜叶片中脂氧合酶(LOX)活性与茉莉酸(JA)积累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黄瓜经褐斑菌诱导后,叶片中茉莉酸(JA)大量积累,同时脂氧合酶(LOX)活性上升,接种叶片的上位叶中LOX活性和JA含量于诱导接种褐斑菌12h后开始升高,并于诱导接种24h后达到峰值,接种叶片的下位叶中LOX活性和JA含量在诱导接种12h后变化不大,但在24h后显著升高,并于48h达到峰值,此后逐渐平稳下降。相关分析表明,LOX与JA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2。同时通过喷施脂氧合酶抑制剂(NDGA)和添加茉莉酸的试验证实LOX是JA合成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37.
以5种黄瓜主要病原菌作为诱导抗病因子,研究其对黄瓜主要病害的作用,结果发现黄瓜经病原菌诱导后,可以产生对诱导病原菌及其它病原菌引起病害的交互保护作用,并且诱导的交互保护作用与诱导浓度、诱导间隔期、不同品种存在相关性.诱导效果不随诱导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黑星病菌对霜霉病菌的诱导作用中,以浓度为1×102个/ml的黑星病菌孢子悬浮液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间隔期为48h黄瓜黑星病菌对霜霉病的交互保护作用最明显,抗性品种的交互保护作用明显好于感病品种;炭疽病菌可诱导黄瓜有效抑制褐斑病的发生,但挑战接种褐斑病菌后,却促进了炭疽病的发生.诱导接种炭疽病菌后再挑战接种褐斑病菌12d,对褐斑病的防效为92.07%.  相似文献   
38.
辽宁省白头翁叶斑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辽宁省药用植物白头翁叶斑病的发生危害、症状描述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叶斑病是由银莲花壳二孢(Ascochyta anemones Kab..et Bub.)真菌侵染所致。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本文初步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9.
采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树莓(Rubus idaeus L.)黏菌病病原菌黏菌原质团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黏菌原质团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树莓叶粉培养基、査氏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8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树莓叶粉培养基上生长最佳,菌落直径可达8.45 cm;最适碳源为乳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精氨酸,最适p H为6,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培养条件为24 h连续黑暗。  相似文献   
40.
在蓝莓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蓝莓茎部病害,病斑呈红褐色,溃疡状,长椭圆形。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对病枝进行组织分离,经单孢纯化后得到菌落形态一致的7株致病菌,对供试菌株的ITS与EF1-α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Diaporthe phaseolorum处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该病原菌为Diaporthe phaseolorum。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本文首次报道Diaporthe phaseolorum引起蓝莓茎溃疡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