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5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玉米灰斑病空间流行动态模拟模型组建及传播距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接种灰斑病菌,在田间形成不同发病梯度,分析病害传播的空间流行动态,利用SAS9.13统计软件分别构建病害传播梯度的一维、二维和三维模型。结果表明:1.指数模型和GOMPERTZ模型是沈阳地区玉米灰斑病单向传播梯度的最佳模拟模型;2.高斯模型是模拟病害平行于垄向和垂直于垄向方向传播的最佳模型;3.含有(x2+y2)形式的圆形模型和含有a (x2+y2)+bx+cy+d形式的椭圆形模型是模拟病害在二维平面上传播过程的最佳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得到病害的传播距离约20~50m。  相似文献   
52.
采用比色法,初步研究了绿色木霉菌Tv04-2菌株固体发酵产物对人参幼苗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测定表明,用木霉菌发酵物处理后的人参幼苗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4.0%、12.8%、34.O%,表明木霉菌Tv04-2菌株具有促进人参抗病性的潜能.  相似文献   
53.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抗病基因在植物抗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综述了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方法,结构特点,作用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4.
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禾、铁单、屯玉系列一些品种进行研究,界定玉米灰斑病对沈阳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灰斑病害级别为1级、3级和5级;导致玉米减产10%~50%,屯玉13和屯玉38损失达40%~50%;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百粒重、穗长和行粒数等产量特征有明显影响,对玉米穗行数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5.
蓝莓叶穿孔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蓝莓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蓝莓叶穿孔病样为供试病菌,采用柯赫氏证病法则、形态学测定、ITS和EF-1α序列比对鉴定和常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技术,研究了该病的致病菌,致病菌的分类地位、致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特性。结果表明:引起蓝莓叶穿孔病的致病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该菌在供试条件下菌落生长以PDA为最优培养基,30℃为最佳生长温度,最佳pH 5,最佳氮源为甘氨酸,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孢子萌发最佳条件为30℃,pH 5,2%甘氨酸,2%葡萄糖。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min。  相似文献   
56.
傅俊范 《新农业》2012,(15):4-5
药用植物在人工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可直接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使中药材品质变坏和产量降低,甚至丧失药用价值或植株死亡。农药防治病虫害应用方便,能在短期内有效防控病虫害流行成灾。但若长期过多地或不合理地使用某些有机合成农药,  相似文献   
57.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中药材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新宾、清原、丹东、本溪和沈阳等中药材产区五味子、细辛、穿地龙等经常受到相邻玉米田2,4-D丁酯漂移药害影响,成为限制辽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8.
玉米瘤黑粉病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调查研究了沈阳地区田间玉米瘤黑粉病2004年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为1%~10%,都是玉米瘤黑粉病的抗病品种;其中辽单37和辽单120是抗病品种,产量损失较大;新铁单10、沈农1号、丹玉90、铁单17和沈单12是中抗品种;铁单16、掖单2和沈单14是高抗品种,产量损失较小。玉米育种时,应当先从铁单16、掖单2和沈单14等抗病品种中选取,缩短育种周期,加快玉米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5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不同的发病梯度,分析连续2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利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了此病害的传播梯度模型,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是沈阳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的最佳模型。接种2个月,掖单1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最佳模型是x=9.606×EXP (-0.2829×d),海试16最佳模型是x=7.154×EXP (-0.2351×d)(x:病情指数,d:距菌源中心的距离)。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2个月最远传播距离为28 m;传播速度为0.4~0.5 m/d。  相似文献   
60.
人参核盘菌菌核在自然环境及人工培养条件下很难产生子囊盘,主要通过菌核进行菌丝型萌发侵染寄主。为明确人参核盘菌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对人参核盘菌菌核的萌发历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参核盘菌菌核吸水性强,前期吸水速度较快,菌核吸水饱和后,是吸水前菌核平均质量的1.99倍。菌核吸水后3 d开始菌丝型萌发,8 d时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率到达97.8%,而未吸水的菌核则不能萌发产生菌丝。菌核在干燥的土壤环境中的菌丝型萌发率极低,土壤湿度越大越利于菌丝型萌发。菌核龄越大所需的菌丝型萌发时间越长。15.0~22.5℃为菌核菌丝型萌发的适宜温度。pH为6.0时,其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