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5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锈腐病是由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 arpon de structans (Zinns.)Scholten]引起的根部病害之一,在人参生产中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水杨酸(SA)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诱导物质,目前将其应用于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热点.在温室可控条件下进行,用浓度为200mg·L-1的SA溶液处理2年生人参移栽苗,然后接种人参锈腐菌,接种后3,6,9,12,15,20,25,30d取样.通过测定参根内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细胞膜电解质外渗率,探索其诱导抗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经SA处理后,接种人参锈腐菌的参根MDA含量在12d时较接菌未处理的下降了35.5%;脯氨酸含量在15d时达到峰值142.31μg· g-1FW,是清水对照的1.85倍;可溶性糖含量在12d时达到峰值4.91mg·g-1FW,是清水对照的1.6倍;细胞膜电解质外渗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外源SA能有效降低参根内MDA含量和细胞膜电解质外渗率,提高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强人参对锈腐病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82.
黄瓜细菌性白枯病菌系统进化分析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细菌性白枯病是黄瓜生产上的重要细菌病害,通过病菌16S rDNA序列测定、相关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及特异性引物设计研究,明确该病菌系统进化关系,建立PCR检测方法.经NCBI-BLASTn结果表明:黄瓜细菌性白枯病菌CU-PV 07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同种相关序列存在较少碱基的差异,同源性达到了99%.设计的引物P1/P2具有很强的特异性.PCR扩增后只有该病菌呈阳性.构建的PCR检测体系检测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此病害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83.
五味子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五味子植株根内共获得322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扩散对峙试验,结果表明,28个菌株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8.7%;22个菌株对人参锈腐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6.8%;24个菌株对穿山龙黑斑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7.5%。以上拮抗细菌中,有3种抑菌效果明显,抑菌圈半径达到10 mm以上,其编号分别为Wr082、Wr096、Wr153。对这3株拮抗菌进一步进行了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及16S rDNA序列测定,将菌Wr082鉴定为类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nxantha),菌株Wr153鉴定为蒙氏假单胞菌(P. monteilii),菌株Wr096鉴定为葛氏沙雷氏菌(Serratia grimesii)。  相似文献   
84.
17种杀菌剂对五味子叶枯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7种低毒杀菌剂对五味子叶枯病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腐霉利WP对五味子叶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510 1 mg·L-1;80%代森锰锌WP对五味子叶枯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020 5 mg·L-1.  相似文献   
85.
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辽宁花生产区栽培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差异及病害发生流行规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五点调查法对不同花生品种疮痂病田间发生情况和时间流行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8个品种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栽品种白沙1016病情指数最高,可达34.5,新花2号病情指数最低,仅为15.7.根据花生疮痂病相对抗性评价标准,供试品种整体分为3类,高感品种4份,感病品种6份,中抗品种8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病害发生规律表现为: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盛发期,8月末至9月上旬为病害衰退期.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流行动态,依据模型公式也推导出主栽品种白沙1016的病情指数最大,日增长量为0.89.  相似文献   
86.
用不同的生长模型拟合玉米的生长发育数据.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玉米总叶片数随有效积温变化的动态;Locistic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玉米总面积和玉米株高的发展变化动态.根据上述模型得到玉米叶面积相对日增量随有效积温发展变化的三参数高斯模型:y=3.505 4EXP{-0.5[(x-1111.4854)/256.095 2]2}(R2=0.9944).  相似文献   
87.
对辽宁省多个地区的红花黑斑病进行了病害调查,对病田中采集到的大量病组织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属真菌。在进行了形态学和生长特性等初步研究后,根据柯赫氏法则,用该菌接种健康的红花叶片,最终致使叶片发病,由此确定红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从梗孢目、链格孢属真菌红花链格孢菌(Alternaria carthami Chowdhury),在试验中还发现伤口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黄瓜细菌性白枯病CU-PV 07菌株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CU-PV 07菌株引起的黄瓜细菌性白枯病已成为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弄清该致病菌株分类地位及基因序列,对做好病害诊断和防治有重要意义.通过症状观察与对致病菌的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害症状为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间白色膜质,四周具晕圈,病部未见菌脓;CU-PV 07菌株菌体杆状,菌体大小为(1.1~5.2)μm×(O.7~2.1)μm;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鞭毛极生1-2根;分析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可知.该病菌CU-PV 07菌株与Pseudomonasviridiflava一致,在构建的系统演化树上应为同一个族群.可见.黄瓜细菌性白枯病菌的病原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Burkholder 1930)Dowson 1939].  相似文献   
89.
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白头翁黑粉病在辽东山区白头翁栽培田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观察和鉴定。根据冬孢子形态特征,初步确定了白头翁黑粉病病原菌为白头翁条黑粉菌[Urocystis anemones(Pers.)Wint.],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条黑粉菌属真菌。在发病前期合理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4%氟硅唑乳油、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有效控制白头翁黑粉病发生。  相似文献   
90.
人参锈腐病生防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吉林和辽宁两省不同人参种植区土壤中分离出836株细菌,从中筛选出10株对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BS015(抑菌圈直径22.8mm),对人参几种常见病原菌进行抑菌谱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S015对人参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人参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hinseng)、人参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对人参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抑制效果不明显。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菌株BS01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