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1篇
  20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小麦单株有效分蘖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5个小麦品种单株有效分蘖数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适当的高度是小麦单株获得更多有效分蘖数的基础,而过多的有效分蘖导致不孕小穗数增加和穗粒数、单穗重降低。在高产实践中,通过控制有效分蘖来减少不孕小穗数以达到提高穗粒数和单穗重的目的。回归分析表明,不孕小穗数、穗粒数与单株有效分蘖数相关性较高,可以用第3个一级分蘖和第1个二级分蘖的农艺性状与单株有效分蘖数的回归方程预测其单株有效分蘖数。  相似文献   
12.
党建友 《小麦研究》2009,30(2):27-27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科研人员立足于山西省南部、国家黄淮海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秸秆还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等耕作制度已成为主体栽培模式,创新集成出:种植氮.高效型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适期晚播、合理密植,氮肥一次底施或70%基施+30%拔节期追施,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合施用,灌足底墒水,冬前限量灌水,拔节期增量灌水等技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土壤淋溶试验研究了3种包裹型控释肥释放特性;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控释肥条件下灌水时期对临优2069籽粒产量、产量构成、节闽长度及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RCRF土壤淋溶释放速率相对较快,N、K释放期均在101d左右,这使小麦后期供肥不足,虽成穗数较WCRF和ACRF提高,千粒重、穗粒数和籽粒产量相对较低;WCRF和ACRF释放相对较慢,养分释放期较长,其中WCRF的养分释放前期较ACRF慢,而后期较快,养分释放特性与小麦需肥规律更吻合,虽成穗数较ACRF降低,但千粒重、成穗数和籽粒产量较ACRF高.随灌水时期提前,NPK处理千粒重、穗粒数和籽粒产量降低,成穗数、下部和上部节间长度及株高增加,3种控释肥处理千粒重、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先升高再降低,成穗数、节间长度和株高增加,因此,施用控释肥应适当提前灌水时期,促进养分释放,以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风化煤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产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植株干重及养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均较不施肥(CK)和氮磷钾配施(NPK)小麦产量提高,结构改善。与NPK相比成穗数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等养分量控释肥增产6.69%~16.92%。控释肥使冬小麦中后期叶片Pn、植株干重、全N和全K含量提高;等养分量控释肥较NPK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与NPK处理相比,控释肥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在冬小麦生长发育前期低、中后期高,同时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小麦养分吸收与运转,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供试控释肥中以水玻璃控释材料包裹的控释肥(WCRF)效果最好,明显激活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养分供应充足,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叶片Pn、干重及养分含量及子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氮磷钾肥的合理用量及施用方式,以小麦品种良星99为试验材料,在磷钾肥减量30%和常规施肥量条件下各设置3种施肥方式,以传统大水漫灌撒施肥料的方式及用量为对照(CK),研究磷钾肥减施及施用方式对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CK)相比,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磷钾肥减施30%(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钾肥全部底施、磷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条件下产量提高11.33%,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21.86%、10.02%和10.23%。与传统栽培模式及微喷灌常量施肥相比,利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生育期灌水3次(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灌水量1 500 m3·hm-2,磷钾肥减施30%条件下,磷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能够提高小麦产量、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偏生产力及产投比。本研究结果为山西省南部小麦节水节肥稳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给秸秆还田下山西南部一年两熟区冬小麦种植筛选适宜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在施氮225.0kg·hm-2条件下设置10∶0、7∶3、5∶5和3∶7(底施∶拔节期追施比例)四种施氮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下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肥料当季利用率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和施氮225.0kg·hm-2下,提高底施氮肥比例可增加冬小麦越冬前和拔节期单株茎蘖数和总茎数,并使旗叶SPAD值在灌浆前中期保持较高水平,且延缓其灌浆后期下降,促进灌浆期干物质向穗部转运和积累,增加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实现增产。施氮模式中底追比例7∶3的增产效果最好,籽粒产量达5 773.8kg·hm-2,较其他施氮模式增产1.58%~10.17%。增加底施氮肥比例可提高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酶活性,促进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提高肥料当季表观利用率。底追比例7∶3的氮磷肥利用效果最好,其中氮肥当季利用率较其他模式提高1.46%~3.06%,磷肥当季利用率提高0.76%~3.34%;钾肥利用效果以氮肥全部底施最好,较其他施氮模式提高4.54%~14.53%。因此,山西省南部一年两熟种植区在玉米秸秆还田下冬小麦的合理施氮模式为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  相似文献   
17.
钾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加入WTO对农产品质量的冲击,如何提高小麦品质以满足人们对面制食品的要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山西省小麦种植面积66.7万公顷,属国家强筋、中筋麦区,在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重品种,轻栽培”的管理模式,使得收购的商品小麦品质不合格,优质优价难以实现。本试验研究了施钾肥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我省优质小麦标准化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土壤试验于2001年在临汾市尧都区洪堡村进行,土壤为石灰性褐土,有机质1.14%,全氮0.079%,碱解氮55.34mg/kg,速效磷7.14mg/kg,速…  相似文献   
18.
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施氮和不施氮(对照)处理下,对16个不同基因型小麦拔节期和收获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存在很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氮素胁迫条件下,氮素吸收过程是全生育期的限制因素。依据收获期小麦相对吸氮总量和相对利用效率(对照处理与施氮处理的比值),将16个基因型分为5种类型:双高型、氮吸收高效型、氮利用高效型、双低型和中间型,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2~2004年,在山西临汾以常规化肥品种为对照,就德国引进的复合肥料进行了肥效研究。结果表明:德肥1号(15 9 15) 德肥2号(16 8 12)的肥效最高,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较对照增产8.3%,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8.1%。  相似文献   
20.
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1996~1998年在山西省隰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进行了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间的关系呈S形曲线变化.春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子粒转移,果穗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在栽培上,应使各器官向子粒转移的干物质总量控制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