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林业   133篇
农学   102篇
基础科学   413篇
  137篇
综合类   1226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298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蓬莱松生物学特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莱松为百合科天门冬属的草质藤本观叶植物。本文综述了蓬莱松的多种用途、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与分级等方面知识,以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2.
温室蔬菜栽培连作障碍研究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该文分析综合前人研究,分别从土壤盐渍化、养分失衡、土传病害、作物残茬、根系分泌物等方面阐述连作障碍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3.
分析探讨了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采光设计理论中的温室方位角和前屋面角的设计原理,数学计算公式。根据数学公式编辑了计算机程序,给出了适合西北地区的方位角和前屋面角的参考值。这些数据将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4.
以'韩育'奶油生菜为试材,以清水和乙醇溶液为对照,设置了6个不同的褪黑素浓度(0.01、0.10、1.00、10.00、50.00、100.00μmol·L-1),研究了根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溶液对生菜幼苗种子萌发阶段侧根发育、生菜幼苗根系形态、干鲜质量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最适外源褪黑素浓度(M1)对生菜叶片与根系内源褪黑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褪黑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0μmol·L-1褪黑素处理显著提高了生菜种子萌发阶段侧根数目及生菜幼苗根系的侧根数目和根系的平均直径,降低了根系长度,扩大了根系总表面积。同时,施加褪黑素提高了生菜幼苗的干鲜质量,且该处理下生菜中的褪黑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9倍。  相似文献   
115.
利用日光温室提供主动蓄热体参数研究所需的环境条件,测试了不同风速、空气温度以及空气-土壤温度差对主动蓄热体内空气-土壤热交换系统的管道内部温度、进出口温差以及蓄放热能力的影响规律,以期获得主动蓄热体内部管道通风系统的传热效率及优化调控参数。结果表明:同一风速条件下,进出口温差随室内空气温度增加而增加。放热阶段,当进风口以风速0.5~4.0m·s-1运行时,系统放热量随着风速增加而增加,平均放热流量为9.8~73.9 W;蓄热阶段,当进风口以风速0.5~2.0m·s-1运行时,系统蓄热量随风速增加而增加,平均蓄热流量为21.4~70.2 W,当进风口以风速2.0、4.0m·s-1运行时,平均蓄热流量仅相差2.7 W,性能系数COP相差不大。同一风速条件下,随着室内空气-土壤温度差值不断增大,进出风口温差也不断增加,同时建议白天风机开启蓄热时设定的室内空气温度最少应该比蓄热体内土壤温度高4.5℃。  相似文献   
116.
117.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影响萜类代谢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限速酶。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此外,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糖苷水解酶则催化茶鲜叶中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将有可能控制萜类代谢流向挥发性萜类合成分支。本文还讨论了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其他因素,如茶树品种、栽培环境,以及加工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8.
夏季是生猪生长的繁盛阶段,新陈代谢加快,生长发育迅速,增重明显.但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也非常活跃,是各类高热疾病的高发阶段.因此,夏季养猪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防热防中暑.育肥猪由于皮下脂肪厚,阻止了体内热量大量散发,加上汗腺退化,又不能以大量出汗形式散发体内热量,所以非常怕热,对热应激比较敏感.气温过高会出现食欲下降,采食减少,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生长减慢等症状;如果持续高温炎热,甚至会出现中暑死亡.因此,防热防暑是保障育肥猪安全度夏并降低其他高热疾病发生的重要工作.具体措施如下:(1)提供充足的饮水.(2)降低地面温度,加强栏舍的通风或安装喷淋降温系统等.(3)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高热抗体康和复合免疫多维,以增强猪的散热、抗热及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控释氮肥施用模式影响小麦的灌浆和产量构成因素,利用Richards模型模拟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灌浆进程并分析产量构成参数,探究控释氮肥掺混尿素的施肥方式和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增产机理及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小麦品种‘小偃22’为供试作物,供试控释尿素的释放期为180天,于2017、2018年在陕西农林科技大学旱区灌溉站进行控释氮肥与尿素配合施用田间试验。共设置3个控释氮肥和普通尿素氮配施比例,依次为8:2 (N2)、7:3 (N3)和6:4 (N4);2种施肥方式,即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B,简称基施)和基施控释氮肥+拔节期追施普通尿素(T,简称追施);同时设不施氮肥(CKO)、单施普通尿素(基追比4:6,CK1)和单施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CK2) 3个对照。在分蘖期和返青期统计分蘖数;在成熟期统计穗数,测量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从冬小麦开花结束第5天开始,每隔5天取1次样,共取9次,计算千粒重。以花后时间t为自变量,以该时间测得的千粒重(W)为因变量,采用方程W=A/(1+Be~(-Kt))~(1/E),计算灌浆参数和生长势。[结果]施氮能显著提高籽粒千粒重和产量,追施氮可保证灌浆物质来源更加充分,追施氮比例增加,起始生长势增大。适量追氮能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最大延长11.83天,促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提前,最早提前3.791天;各处理在快增期均获得最大生长比率(P_(w2)),与基施处理相比,追施增加了快增期(P_(w2))和缓增期(P_(w3))的持续时间和生长比率,持续时间分别延长1.28~2.27天(T_2)、4.46~7.49天(T_3),生长比率分别增加4.69%~7.80%(P_(W2))和20.12%~37.25%(P_(W3))。基施处理的单位面积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高于追施处理,与追施处理相比平均分别增加204.1~264.0个/m~2、29.0~97.1穗/m~2。施肥方式和配施比例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率具有极显著影响,TN2和BN3产量最高,与CK1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4.54%和13.09%,与CK2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1.46%和10.85%;其中,TN2处理千粒重较高,为41.32 g,BN3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为546.5穗/m~2。[结论]控释氮肥配施普通尿素的比例和施用方法能有效调控灌浆动态和产量构成。本试验条件下,以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7:3混合后全部基施(BN3)和比例为8:2时追施普通尿素(TN2)的效果最为理想。BN3主要通过增加最大灌浆速率和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期提高籽粒物质量,并通过单位面积分蘖数保证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以提高产量。TN2主要通过保证较高的有效穗率,在灌浆期通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和提高缓增期的生长比率提高籽粒物质量累积,并获得较高的千粒重以提高产量。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优先推荐BN3处理的施氮模式,可在获得高产的同时节约劳动力和成本,但从千粒重角度考虑,TN2处理为较优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20.
胡志荣 《技术与市场》2022,(5):90-91+94
为提升田间小麦收割作业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传统收割机由于切割转速容易失真失调造成的小麦收割损失率,设计小麦自动收割机电气及调速控制系统。基于西门子S7-200型PLC设计了收割机的电气系统,采用PID学习算法设计了收割机的调速系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提供精准稳定的切割转速,当转速保持在2 500 r/min时,小麦收割的损失率最低,收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