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目的】合理密植与施肥,可有效协调个体间的竞争,改善群体光环境,构建高产群体,是提高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甜荞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为荞麦抗倒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等花柱甜荞新品种西农D4103为试验材料,黄土高原主栽品种西农9976为对照,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2个栽培密度,分别为D1:90万株/hm2、D2:135万株/hm2;副因素为低、中、高3个施肥水平,分别为F1(N:120、P2O5:76.8、K2O:56.4kg·hm-2)、F2(N:180、P2O5:115.2、K2O:84.6 kg·hm-2)和F3(N:240、P2O5:153.6、K2O:112.8 kg·hm-2),于2021—202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小杂...  相似文献   
62.
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个荞麦品种为材料,采用PEG模拟干旱胁迫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SOD、POD与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而MD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与其他荞麦品种相比,西农9976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SOD、POD与CAT活性峰值最大,且活性最高值出现时间最晚,后期维持较高的酶活性,同时具有较低的MDA含量.  相似文献   
63.
白发病是影响谷子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为研究拌种剂对谷子生长及白发病发生的影响,本试验以感病谷子品种晋谷29和抗病品种汾选3号为材料,设置两个配方药剂(配方1:甲霜灵+代森锰锌+吡虫啉+磷酸二氢钾等,配方2:戊唑醇+吡虫啉+磷酸二氢钾等),分别以播种种子重量的0.1%,0.2%,0.3%药剂量进行干粉拌种,分析不同配方药剂在不同浓度下对谷子白发病发病率、农艺性状、功能叶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个配方药剂拌种均能显著降低谷子白发病发病率且药剂浓度越高发病率越低。2个配方药剂拌种对谷子节数、穗粗无显著影响,随药剂浓度增加,茎粗、千粒重呈增大趋势,在0.1%浓度下株高、穗长均高于对照。各药剂处理下,顶三叶绿叶面积均小于对照,且随药剂浓度增加而减少。茎、叶、鞘、穗干重随药剂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0.1%浓度下均高于对照。2个配方药剂处理下产量均随药剂浓度增加而降低,药剂浓度为0.1%时感病品种晋谷29产量分别为4471.7和4420.6 kg/hm2,显著高于对照(4284.8 kg/hm2),其余各处理增产不明显。生产实践中,2个配方药剂拌种均能显著降低谷子白发病发病率,但总体上以配方2的0.1%浓度拌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4.
灰色关联分析在苦荞区试产量性状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8年苦荞区域试验(2个组)的参试品种6个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误差变异系数(CEV)低于12%的平均值为9.60%,试验误差控制较好;北方组苦荞与南方组苦荞的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部分一致,北方组苦荞产量与性状关联度大小前3位为生育日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南方组苦荞产量与性状关联度大小前3位为主茎分枝数、千粒重、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65.
不同小豆品种(系)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冀红9218和低产品种(系)红宝1号、湾选1号为材料,研究小豆开花至成熟期主茎开花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酶促防御系统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DA)积累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豆开花后,随着衰老进程的推进,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自下向上依次衰老,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SOD、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POD活性、MDA积累量持续上升。与低产品种(系)相比,高产品种(系)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衰老缓慢,生育后期仍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CAT活性,籽粒产量高。相关分析表明,小豆产量与生育后期各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SOD、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和MDA含量与产量呈现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小豆生育后期,有效控制和延迟叶片衰老,对籽粒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我国各地棉铃病害频繁流行为害,在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更为严重。总结了我国棉铃病害发生现状和病害的种类;分析了其流行原因,主要是品种更替、长期连作、气候条件有利、管理粗放、密度较高、肥水较高、棉田生态利于铃病发生等。为此,建议在加强病情监测的基础上,实施种植抗铃病品种、行间覆盖等多种绿色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7.
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节水、增产的机理 ,指出地膜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8.
为明确胺鲜酯(DTA-6)浸种对糜子苗期形态和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以粘丰5号为材料,采用播种前浸种的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10、50、250mg·L-1)DTA-6对苗期糜子幼苗生长、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DTA-6浸种对糜子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糜子株高、叶干重、茎干重和地下干重增加效果最高的为250mg·L-1 DTA-6,分别较CK增加55.73%、277.99%、162.88%、123.55%;而对茎粗增加效果最高的为50mg·L-1 DTA-6,较CK增加54.18%;不同处理下根冠比最高的为10mg·L-1DTA-6,较CK增加20.55%。DTA-6除对苗期糜子叶片蒸腾速率的调节效果不显著外,对苗期糜子的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个浓度中以250mg·L-1 DTA-6处理下糜子苗期单株绿叶面积、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增加较多,较CK分别提高71.78%、37.44%、18.04%;而净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以50mg·L-1 DTA-6最高。与对照相比,DTA-6对不同碳水化合物的调控效果不同,DTA-6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蔗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50mg·L-1DTA-6处理蔗糖含量最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浓度DTA-6浸种能够有效调控糜子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叶片蔗糖含量,从而促进糜子植株健壮生长,其中以50mg·L-1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9.
中国谷子种植利用史及其演进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子是起源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优势作物,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种植过程中,中国先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汉代以后经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并通过北魏贾思勰等加以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谷子栽培、育种和利用的经验技术;中唐以后谷子种植逐渐衰退,但理论技术依旧稳步发展。通过综述谷子在中国古代的种植情况、政治文化中的地位、栽培和育种理论技术的发展以及利用情况,展示谷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演进规律,并结合谷子产业现状,展望了谷子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其在栽培、育种和利用方面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0.
覆草覆膜栽培谷子灌浆期籽粒蔗糖及淀粉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谷丰88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水平80kg/hm2和基本苗120万~130万株/hm2下,覆草栽培、覆膜盖模式研究灌浆期谷子籽粒糖类累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籽粒灌浆期(花后14d),在覆草栽培和覆膜条件下,可溶性总糖分别比对照下降了5%和17%;蔗糖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2%和0.20%;淀粉分别比对照上升了6%和11%。表明在覆草和覆膜下谷子器官中可溶性总糖、蔗糖降解,快速积累淀粉,为最终实现较高的粒重和产量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