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85篇
林业   63篇
农学   123篇
基础科学   116篇
  116篇
综合类   534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221篇
园艺   104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51.
为研究云南宾川特有脐橙与血橙的精油成分特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2种橙子的精油,利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出油率分别为0.65%和0.61%;从宾川脐橙和血橙精油中分别鉴别出10种和5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含量分别为97.067%和98.397%。  相似文献   
952.
黄精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精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几年更受关注。其传统繁殖方式为根茎繁殖,成本高且易产生品种退化。种子繁殖受到关注,但黄精种子具有休眠性,发芽率低。为了打破黄精种子休眠,解决黄精人工育种栽培遭遇的困难,总结了黄精种子休眠类型及原因,包括种子结构、内源抑制物、种胚发育状况、综合因素与种子休眠的关系和打破黄精种子休眠的方法及其机制,包括机械处理、温水浸种处理、层积处理、化学试剂处理、激素处理、萌发温度及光照条件、综合处理,认为黄精种子的休眠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可以通过层积和激素处理等方法打破休眠。  相似文献   
953.
五道沟林场沙荒地造林及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木兰围场五道沟林场沙荒地造林技术效果,以油松、樟子松和黄柳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对3种栽植苗木成活率、树高、地径、冠幅以及恢复植被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苗木成活率均在98%以上,且长势良好;植被恢复林内灌木以黄柳和苦参为主,草本植物主要为1a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2016年灌木和草本植物优势度指数分别是2015年的0.54和0.77倍;2016年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2015年的0.69倍;2016年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大于2015年。  相似文献   
954.
[目的]筛选适合黑龙江西部干旱区种植的糜子品种,提升该地区糜子产量水平。[方法]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通过垄作栽培的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近些年培育出的6个优质糜子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品比筛选试验。[结果]不同糜子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不同,株高较高、穗粒数较多的品种为赤黍8号;千粒重较重、籽粒饱满的品种为榆糜2号;产量较高的粳糜子品种为固糜21号,较榆糜2号、陇糜12号分别高9.26%、24.21%;产量较高的糯糜子品种为冀黍2号,较晋黍9号、赤黍8号分别高17.12%、47.73%。[结论]为了获得较高的糜子产量,建议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区扩大固糜21号和冀黍2号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955.
不同养分配比对高粱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高粱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对氮、磷、钾胁迫的响应,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在高粱/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养分配比NPK、PK、NK、NP、CK对高粱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相比,长期不施氮肥(PK)条件下高粱总根长增加18.29%,总根体积降低26.52%,且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直径小于0.5 mm细根所占比例显著增加。不施磷肥(NK)显著抑制了高粱根系生长,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分别降低24.03%、27.48%和41.29%。不施钾肥(NP)对细根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不施氮、磷、钾均降低高粱对相应养分的吸收和累积,不施氮促进了营养器官中氮和钾素向籽粒转运,不施磷或钾肥抑制了氮、磷及钾的转运。高粱对养分的吸收、积累和转运与根系形态有关,不同养分积累与运转与根系形态关系表现不尽相同:氮素、钾素积累和转运与根系形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氮素的积累和转运与植株生物量和产量的相关性大于磷素和钾素。综上,高粱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对氮、磷及钾胁迫响应不同,该研究可为不同养分瘠薄地高粱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6.
2011年7月5日至10月27日共114 d,对中华鳖洞庭湖群体、黄河群体及其杂交种绿卡鳖(洞庭♀×黄河♂)的稚幼体阶段进行了生长比较试验,整个生长过程在自然温度下进行。结果表明,生长速度表现为洞庭>绿卡>黄河,存活率为绿卡>洞庭>黄河,其中绿卡的存活率为100%;在整齐度方面,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黄河>绿卡>洞庭,而绿卡的非常接近黄河;饵料系数则为黄河>绿卡>洞庭。综合来看,在稚幼期阶段,绿卡群体要优于洞庭湖群体和黄河群体。中华鳖背甲长、背甲宽、体高与体重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体重的影响因子高低表现为体高>背甲宽>背甲长。  相似文献   
957.
【目的】在全球大豆主要生产国产量、贸易量归纳整理基础上,结合中国大豆需求分析,对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大豆进口潜力进行分析。【方法】根据多年统计数据分析了1964—2017年间世界大豆产量和贸易状况,在世界各国大豆出口能力以及中国可能的进口潜力分析基础上,得出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大豆进口可能的数量缺口。【结果】不购买美国大豆情况下,按照近年需求量不变进行分析,中国大豆需求缺口为3 087.1万t;当前中国能够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购买大豆的最大增量为2 731.7万t,能够弥补大豆缺口的88.5%;剩余的355.4万t缺口需要采用其他方式予以解决。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计算是基于比较理想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对中国大豆需求的满足程度。由于市场价格、垄断、出口国产量的实际状况,最大购买量实际上是很难满足的。【结论】本着独立自主的原则,从提高国产大豆产量、增加替代作物产量、降低大豆刚性需求等方面入手,才是解决大豆需求缺口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8.
【目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情遥感监测业务的主要内容,监测结果也是政府宏观监测与生产管理的重要依据。所以农作物种植面积"一张图"遥感监测业务的设计及应用为农业生产定量化管理提供进一步服务。【方法】文章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一张图"概念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低、中高空间分辨率2种数据源的"一张图"遥感监测技术方案,并采用EOS/MODIS、GF-1/WFV数据实现了全球、中国大陆区域冬小麦空间分布"一张图"的监测方案应用。【结果】农作物种植面积"一张图"概念的提出,是从监测范围与监测内容上对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业务的规范,对遥感监测技术从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具有推动作用。【结论】现有遥感数据、分类识别技术能够保证"一张图"遥感监测业务方案的实施与实现。限制遥感数据向"一张图"成果转化的技术瓶颈,是遥感监测自动识别技术的精度与能力。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从全球及国家尺度出发,开展作物光谱分布规律研究,进而提出普适性较高的算法,是提高全球、国家尺度农作物种植面积"一张图"遥感监测业务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9.
随机森林方法在玉米-大豆精细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基于遥感影像的作物精确识别技术方法, 对获取作物分布信息具有重要意义。随机森林分类(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RFC)是机器学习的一种, 本文使用Landsat-8 OLI卫星影像数据, 针对研究区内的大豆、玉米和其他地物等3种主要作物类型, 系统比较了该方法与较为成熟的最大似然分类(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MLC)、支持向量机分类(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方法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 MLC、SVM、RFC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1.68%、91.49%、94.32%, Kappa系数分别为0.87、0.87、0.91, RFC方法作物识别精度比MLC和SVM分类显著提升。对原始7波段影像进行主成分变换(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提取前4个主成分分量, 同时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NDWI), 将6个额外辅助特征波段叠加到原始7个波段影像上进行再次分类, MLC和SVM方法作物识别精度未有提升, RFC方法总体精度提高了1.49个百分点, Kappa系数提高0.03, 精度提升幅度有限, 主要原因是6个辅助波段在类型识别中作用较小。在分类耗时上, MLC、SVM、RFC分别为145 s、11 000 s、1800 s, 表明随机森林分类具有最好的分类精度和适中的耗时。综合评价后, 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在进行大豆-玉米精细识别中具有较大优势, 具有业务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60.
GF-1和MODIS影像冬小麦长势监测指标NDVI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长势是农情遥感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主要基于卫星影像反演的相关植被参数, 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叶面积指数(LAI, leaf area index)等。本文通过对比研究16 m分辨率GF-1卫星影像及250 m分辨率MODIS影像的NDVI与冬小麦综合茎数、株高、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 尝试建立遥感监测作物长势指标与地面实测作物长势指标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GF-1 的NDVI与冬小麦综合茎数的相关性最高(R 2=0.8961), 而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弱; MODIS的 NDVI指数与冬小麦综合茎数相关性较低(R 2=0.4432), 对作物长势的遥感监测精度较低。统计MODIS冬小麦像元内GF-1像元的NDVI平均值, 并与MODIS的NDVI对比, 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低(R 2=0.3944); 在消除MODIS与GF-1影像传感器光谱响应函数差异及NDVI尺度效应后, MODIS影像的冬小麦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精度得到一定提高(R 2=0.4633)。对MODIS像元内GF-1 NDVI标准差排序发现, MODIS像元内冬小麦长势一致性越高, MODIS的长势遥感监测精度越高。GF-1和MODIS影像NDVI长势监测主要代表地面冬小麦综合茎数, 且卫星影像分辨率越高, NDVI值越能反映实际的作物长势。MODIS像元内冬小麦长势一致性越高, 基于NDVI的MODIS与GF-1数据冬小麦长势监测结果越一致。从区域长势监测角度来看, 尽管MODIS与GF-1数据的监测结果趋势较为一致, 并且通过光谱、尺度归一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一致性, 但MODIS NDVI长势监测总体精度较低, 为满足作物长势精细化监测的业务需要, 应逐步使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替代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并将其作为长势监测业务化运行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