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李东  刘寒 《饲料广角》2001,(20):17-18
进入新千年之际,世界养马业的发展势头和饲养头数正处在一个空前增长的时期。 这种上升的趋势,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的饲养头数开始下降的若干年后出现的。饲养头数的下降,反映了当时适宜于屠宰的马匹数甚多。养马业状况得到改善的标志,是许多马饲料制造厂商的销售量及马在公开拍卖中成交价的提高。在英纯血种马市场上,精选的一岁马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前期克隆了一个水稻小热休克蛋白(OsHSP20)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反应特性和应用范围,为深入鉴定该类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合成多肽和其原核表达产物分别免疫家兔制备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ACP(Antigen-coated plate)-ELISA和dot-ELISA用于分析比较多克隆抗体效价和灵敏度;Western blot用于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应用范围。【结果】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利用重组OsHSP20蛋白及其合成多肽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均可以在原核表达OsSHSP样品中特异性检测到1条大小与预期一致(37kD)的条带,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多克隆抗体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ACP(Antigen-coated plate)-ELISA和dot-ELISA分析表明,利用重组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和灵敏度均高于利用多肽制备的抗体。进一步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该抗体可用于多种植物小热休克蛋白(SHSP)的检测。【结论】制备了OsHSP20蛋白质抗体,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效价和灵敏度,可广泛地用于多种单、双子叶植物HSP20蛋白的表达分析,有助于OsHSP20及其他植物同源蛋白的功能鉴定。  相似文献   
13.
李东  刘寒 《饲料广角》2001,(22):15-17,23
马的营养需要量 1989年5月出版的NRC《马的营养需要量》第5次修订版,是推荐马的营养供给量的最新版本。根据马的年龄、生长速度、活动量、年龄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妊娠和泌乳的阶段等,通过表格的形式给出了19种不同等级马的营养需要量。这些需要量适用于赛马和预期成年体重分别为200、400、500、600、700、800和900kg的马。 此外,随同出版物还同时提供了一套5.25  相似文献   
14.
气针疗法     
气针疗法又叫空气“占位”刺激疗法。为针疚疗法的一种。它是向穴位皮下注入适量的消毒空气(通过酒精或碘仿棉消毒),利用空气能在局部皮下存留一定时间,产生轻柔的刺激,压迫末梢神经和血管,使之兴奋或抑制,从而调整改善机体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这一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奶牛场应达到以下繁殖指标;小母牛的初配年龄14—16月龄(发育好的牛群)到18—24月龄(培育条件不好的牛群);产犊后到第一次配种时间为70—90天;每次妊娠的平均受精次数为1.5~1.8次。要达到上述指标,必须有一套比较科学的管理措施,我们采用下列程序用  相似文献   
16.
王静  郑崇伟  黎鑫  刘寒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62-10763,10809
利用来自NOAA的SST(海袁温度)资料,计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1950~2009年)南海—北印度洋SST的整体变化特征,主要计算了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其中北印度洋的递增趋势强于南海,印度洋赤道中东部海域的递增趋势尤为明显,可达0.014℃/a以上;南海—北印度洋海域的SST以0.011 5℃/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在夏季的递增趋势强于冬季,冬季和夏季分别以0.010 6、0.012 2℃/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该海域的SST具有显著的2.4 ~2.9、3.1 ~5.7年的显著性变化周期,以及40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7.
胰核糖核酸酶基因(RNase1)是RNase A基因超家族成员之一。目前RNase1在哺乳动物中研究较多,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研究动物食性适应性进化的关键基因之一。为了了解RNase1基因在脊椎动物中的功能特征,本研究简述了RNase A分子及蛋白结构特征,归纳了RNase1基因基因在哺乳类、鱼类及其他脊椎动物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RNase1基因的进化分析,并预测了RNase1基因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鱼类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OR-β)与食性的关系,对不同食性的12种鱼类,包括植食性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肉食性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杂食性的斑马鱼(Danio rerio)、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青鳉(Oryzias latipes)、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花斑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us)的OR-β在其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和分子进化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在12月龄和24月龄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qPCR检测。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OR-β拷贝数差异较大,植食性团头鲂和草鱼分别有20和14个拷贝,而5种肉食性鱼类基因组中平均仅有1个,杂食性的5种鱼类平均有4个;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个分支受到正选择,包括9个OR-β基因和10个分支位点,其中团头鲂的OR-β-4OR-β-14P<0.01)受到强烈的正选择。此外,团头鲂、草鱼、斑马鱼和金线鲃4种鲤科鱼类的OR-β聚为一支,这一支受到正选择,其中包括团头鲂的9个OR-β基因;qPCR结果显示,在12月龄和24月龄团头鲂的肌肉、嗅囊、脑及嗅球组织中,10个OR-β均在嗅囊中高表达;除OR-β-9OR-β-10外,其他OR-β在嗅球和脑组织均不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基因与其他食性鱼类相比发生明显的特异性扩张,且在嗅囊组织中高表达,推测OR-β在团头鲂植食性适应性进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寒  刘玉清  魏聪  张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88-11890
通过讨论在Flash中使用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编写课件测试题的方法,试探索以更简单灵活的方法编制交互性强、操作自由度高、可同时涵盖多种题型并具有一定扩展性的程序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lfactory receptor genes,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本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排列由疏松逐渐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P<0.01);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至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至60 dpf时期高表达(P<0.01);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P<0.05),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P<0.01);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P<0.05)。总之,该研究系统探究了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规律,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