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6篇
  17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甘薯胚性乳浮细胞的辐射诱变和同质突变体的获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60Coγ射线辐照甘薯品种高系14号和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辐射剂量为5~25Gy,将辐照后的胚性悬浮细胞进行培养,获得了大量再生植株,即辐照后代M1V1,将这些辐照后代移植于大田,对其主要形态特征和经济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辐照后代在叶形,叶色,薯皮色,薯肉色,干物率及食味等性状上发生了是显变异,获得了薯皮色同质突变体和一批干物率高或者食味优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42.
用0~100Gy12C5+和0~200Gy4He2+分别照射甘薯品种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用0~100Gy4He2+照射甘薯品种玉丰的胚性细胞团,以研究甘薯细胞水平离子束辐射的诱变效应。确定了甘薯胚性悬浮细胞适宜的12C5+和4He2+辐射剂量,分别为30~50Gy和70~100Gy;甘薯胚性细胞团适宜的4He2+辐射剂量为50~70Gy。得到大量再生植株,辐射后代的顶叶形、叶形、顶叶色、叶脉色、脉基色、顶端茸毛等性状出现了广泛的变异。  相似文献   
43.
光合细菌sbg11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施用于生菜上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g11是从华南农业大学水田土壤中经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筛选得到的光合细菌菌株。对光合细菌菌株sbg11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盆栽生菜的施用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光合细菌sbg11发酵时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乙酸钠和黄豆粉,初始发酵pH值为7.0,温度为30℃,最佳接种量为10%。光合细菌sbg11能显著提高生菜中氮、磷、钾、Vc、叶绿素的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对生菜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4.
刘庆昌  王晶珊 《作物学报》1995,21(1):25-28,T002
对甘薯品种高系14号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L.和I.lacunosaL.进行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从离体培养植株的叶柄分离出原生质体,将其培养在含有0.005mg/L2,4-D和0.5mg/L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从原生质体获得了高频率的愈伤组织。培养8-12周后,将直径达2-3mm的小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0.05mg/L2,4-D的MS培养基上,转移3-6周后,将愈伤组织进一步转  相似文献   
45.
用甘薯品种农林17号(中紫)的叶柄分离原生质体,对其在添加各种浓度的萘乙酸和激动素的改良细胞薄层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培养1~2 d 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培养2~3 d 后,再生细胞发生第一次分裂,持续的细胞分裂形成小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结果表明萘乙酸和激动素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5.0mg/L 和1.0~5.0mg/L。此后,将小愈伤组织转移到MS 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小愈伤组织迅速生长。本试验达到根的分化.  相似文献   
46.
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CI )转化甘薯获得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CI)导入甘薯(Ipomoea batatas)品种栗子香,获得了转基因植株。所用菌株为根癌农杆菌LBA4404,其携带的pBinh质粒上含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Ⅱ(NPT Ⅱ)基因和OCI基因。将继代培养3d后的栗子香胚性悬浮细胞与LBA4404(OD600nm=0.5)共培养4d。将共培养后的胚性悬浮细胞首先在含有2mg/L2,4-D和300mg/L Carb(carbencillin)、但不含有Kan(kanamycin)的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d,然后在含有2mg/L2,4-D、50mg/L Kan和300mg/L Carb的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选择培养4周后,将直径约1mm的抗Kan细胞团转移到添加2mg/L2,A-D、50mg/L Kan和300mg/L Carb的MS固体培养基上,共转移200个细胞团,诱导得到了8个胚性愈伤组织。将这些抗Kan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1mg/L ABA、50mg/L Kan和100mg/LCarb的MS固体培养基上,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获得了13株再生植株。PCR和PCR-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13株再生植株中7株是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47.
甘薯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高频率植株再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48.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RAPD、ISSR及AFLP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安徽、福建、河南和广东4省的48个甘薯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30个RAPD引物、14个ISSR引物和9对AFLP引物分别扩增出227条、249条和260条多态性带。从多态性带的数量和实验稳定性看,AFLP标记优于RAPD和ISSR标记。3种分子标记得出的结果,均揭示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支持中国是甘薯的次生多样性中心的观点。品种遗传变异的地区间差异比较表明,广东地区的地方品种遗传变异高于其余3省,并且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从分子水平揭示广东应是中国甘薯的最早引入地,并向周边省及内陆地区扩散。研究发现,由3种标记产生的聚类图存在一些差异,但将3种标记产生的多态性带结合产生的聚类图可以很好地揭示48个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所有品种聚为两大类,一类以8个广东地方品种为主,另一类由剩余的8个广东地方品种和其余3省的32个地方品种组成。因此,在进行甘薯育种时应重点考虑广东地方品种的利用。  相似文献   
49.
分子标记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分子标记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其在甘薯起源、进化、分类、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以主块根膨大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如何进行甘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0.
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增减系的进行了研究。将12个基因的长约0.5mm的茎尖培养在含有0.2mg/L或2.0mg/L2,4-D的MS培养基上,形成了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率因基因型和2,4-D深度不同而很大差异,为0-75.7%。一方面,将胚性愈伤组织继续增减在含有2,4-D的MS培养基上,它们形成了处于各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将具有体细胞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MS基本培养基上,体细胞胚发育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