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大豆人工老化与自然老化的种子活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种子的耐储藏性是评价大豆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大豆种子的耐储藏性通常可通过测定自然老化种子的活力来确定。自然老化历时较长,而人工老化则可弥补其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但对两者间的一致性尚有争议。本实验对21份大豆种质的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豆种质经人工老化处理后,16份种质的发芽率等活力指标低于自然老化处理,2份种质的发芽率等活力指标与自然老化处理无差异,3份种质的的发芽率等活力指标高于自然老化处理。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对于大部分的种质来讲,人工老化能较好地反映自然老化的过程,但仍有少量种质的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结果间差异较大。另外,人工老化处理种质的发芽率等活力指标与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籽粒大小和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优化卡那霉素筛选小麦转基因后代的方法。[方法]以普通去离子水和0.5×Hoangland营养液为卡那霉素(Kan)的溶解介质,对Kan的浓度进行多梯度筛选,确定Kan的最低有效浓度,并针对不同小麦基因型材料进行验证。[结果]0.5×Hoangland营养液是Kan的理想溶解介质,既降低了Kan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又提高了Kan的筛选效果。30 mg/L是Kan作用于小麦NC221的最低有效浓度。不同小麦基因型对Kan的敏感性稍有不同,对大多数小麦基因型来说,Kan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45 mg/L,即在该浓度范围内进行处理可除去90%的未转基因植株。[结论]0.5×Hoangland营养液作溶解介质时,Kan用于筛选小麦转基因后代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45 mg/L。  相似文献   
23.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一步法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乙型脑炎病毒(JEV)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25株流行性JEV基因组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建立了一步法反转录-LAMP(RT-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比常规RT-PCR方法高,可检测出103TCID50/0.2mL JEV;特异性强,对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等常见猪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结果判定时只需要在扩增产物中加入SYBR GreenⅠ染料,就可以直接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下观察颜色变化。该方法简便快捷,省时省力,是一种适用于基层实验室快速、准确检测流行性JEV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马铃薯是重要的茄科作物,在自然界中存在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和六倍体,同时是块茎形成、淀粉合成、对病原物应答研究的模式植物。由于茄科植物基因组存在高度的共线性,为此,开展番茄基因组计划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可以为其他蔬菜、水果等重要经济作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直接借鉴。从马铃薯的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转录图谱,以及已从马铃薯中克隆的重要基因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马铃薯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5.
几种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的日变化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对我国北方地区10种树种一年生枝木质部栓塞程度及水势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化存在着日变化规律。3种针叶树木质部栓塞的日变化不明显,变化幅度较小。7种阔叶树种冬季清晨和傍晚时木质部栓塞程度大于上、下午,生长季节则为上、下午大于清晨和傍晚。生长季节水势的日变化趋势与木质部栓塞程度的日变化趋势相反,清晨和傍晚高于上、下午。并对木质部栓塞化在自然状态下的恢复状况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6.
壳聚糖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市售甲壳丰(有效成分为壳聚糖,壳聚糖含量为30%)进行稀释,稀释倍数分别为100、200、300、400、500、600倍,以清水为对照,对番茄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探索壳聚糖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主根伸长量及根系活力均高于对照,其中稀释300倍的壳聚糖最有利于番茄种子的萌发,稀释400倍的壳聚糖最有利于促进主根的伸长及根系活力,且壳聚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27.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生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一条安全有效途径。Pm21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白粉病主效基因之一,加快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对我国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将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92R137中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导入农艺性状好、产量较高、较易感白粉病的农大系列小麦品种中。在92R137与农大系列小麦品种回交一代利用Pm21的SCAR1265标记进行检测,筛选出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单株,进行辅助育种应用的研究,经两次回交和两次标记辅助选择,从农大3291/92R137//农大32912组合后代中选出具有Pm21基因且产量性状好的品系13个,从农大3214/92R137//农大32142组合选出9个,从农大3213/92R137//农大32132组合选出35个,从农大3197/92R137//农大31972组合选出8个,从农大3383/92R137//农大33832组合选出15个,从农大3308/92R137//农大33082组合选出2个共计82个进入初步产量鉴定,根据初步产量结果和农艺性状表现选出9个优系参加2005年秋播产量试验。  相似文献   
28.
大豆秕荚率的遗传分析及低秕荚率种质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豆秕荚率的遗传特性,筛选出秕荚率较低的大豆种质,本文以17份主要来源于黄淮和东北的种质为研究对象,在2015和2017年进行完全随机区组播种,统计不同基因型大豆的秕荚率、重要农艺性状以及秕荚率的遗传分析并筛选秕荚率低的种质。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均对大豆秕荚率有极显著(P 0. 001)影响。秕荚率平均为17. 21%,变化范围为6. 26%~46. 40%。秕荚率较低的有黑农37(6. 26%)和科丰53(6. 27%),秕荚率较高的有毛豆(46. 40%)和豫豆25(33. 19%)。2017年春播材料的秕荚率显著高于2015年夏播秕荚率,极显著高于2015年春播和2017年夏播的秕荚率。秕荚率的广义遗传力为54. 55%,位于中等水平。相关分析表明,秕荚率与单株秕荚数极显著正相关(r=0. 66,P 0. 001),与株高(r=0. 15,P=0. 04)正相关,与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的相关性不显著。间接选择效率指数均1,表明对于大豆秕荚率的改良应以直接选择为主。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大豆秕荚率的遗传特性,同时也筛选出了可用于大豆秕荚率遗传改良的优良种质,为进一步大豆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异源细胞质小麦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分别具有山羊草属、小麦属和簇毛麦属的15种普通小麦近缘种细胞质的异源细胞质小麦为材料.采用高渗溶液法、水培盆栽法和田间鉴定法研究了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波斯小麦(T.persicum)、柱穗山羊草(Ae.cylindrica)、簇毛麦(Hanaldia villosa)和粗厚山羊草(Ae.crassu 6x)细胞质对小麦的抗旱性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效应值的性质、大小与核亲毒品种的基因型有关,在特定的核质组合中波斯小麦、柱穗山羊草、簇毛麦和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可明显提高小麦的抗旱性。具波斯小麦细胞质的异质系(T.persicum)-s.c66种子发芽阶段和三叶期的抗旱性比相应核亲本明显增强.并且超过抗旱品种晋麦47。成熟期的鉴定结果表明.经核基因型改良的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新品系NC223、NC232和NC236等15个异质系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因此,进一步研究异源细胞质提高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机制,有助于拓宽小麦抗旱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30.
通过连续回交和单株(系)跟踪选择,培育成小麦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D^2-CA8057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BC6F1)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单株及不育系msD^2—CA8057和恢复系遗4060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集中于近等基因系与恢复系之间,而9个近等基因系单株之间及其与不育系之间的遗传背景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近等基因系C3只含一个主效恢复基因D^2Rf1,该单株的自交和回交群体可望用于对该基因的精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