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32.
本研究从33个花生栽培品种中克隆获得干旱胁迫响应转录因子基因PNDREB1,经序列分析发现,33个栽培品种PNDREB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 GBDREB1,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
肉免饲料标准配方中需要较多的赖氨酸;为了研究高赖氨酸饲用大麦对肉免生长的效应,我们和畜科院合作,以D12高赖氨酸大麦的不同用量配方进行肉免饲养试验,了解其增重效果,为肉免的合理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4.
主要介绍了RFLP、RAPD、SSR、AFLP等四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方法、特点及其在花生上的应用现状:①RAPD、SSR、AFLP都可以分析花生品种的多样性;②RAPD技术可以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③利用RFLP、RAPD技术绘制花生指纹图谱;④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花生根瘤菌;⑤基于花生的RFLP、RAPD技术的改进。同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上的应用前景,以期对花生的分子标记育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5.
根据本实验室已获得的花生AhFUSCA3基因(NCBI登录号JX420284)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了重组蛋白表达分析,获得了分子量为42KD左右的目的蛋白条带;利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了AhFUSCA3基因在低温、高盐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hFUSCA3基因在低温和高盐处理的花生叶片中表达量明显上调,但在干旱处理的叶片中表达量则有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AhFUSCA3基因可能参与了花生对低温、高盐和干旱的抗性调控。  相似文献   
36.
培养基不同浓度NaCl对花生离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风珍  万勇善 《花生学报》2003,32(Z1):315-318
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NaCl,观察对花生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及不定根诱导培养阶段的影响.叶片诱导脱分化时,完全抑制叶片脱分化的临界浓度品种间差异显著,海花1号表现较强的耐盐性.海花1号在不同组培阶段的敏感浓度不同,叶片愈伤诱导显著受抑制临界浓度为8 g/L、完全被抑制的浓度是18 g/L;愈伤组织生长显著受抑制的临界浓度为4 g/L、完全被抑制的浓度是10 g/L;不定根诱导显著受抑制的临界浓度为6 g/L、完全被抑制的浓度是8 g/L.  相似文献   
37.
秦兴国  万勇善  刘风珍  张克禄  郑辉  王坤春  郝炎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46-20448,20548
[目的]为麦套花生水分管理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麦套花生花针期土壤相对含水量85%、65%、55%、45%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水分处理期间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土壤相对含水量65%处理最高4,5%处理最低,与其他处理差异在0.05水平显著。花针期之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均恢复至65%,各个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迅速恢复,处理间接近。复水后10 d,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出现超补偿效应,土壤相对含水量和55%处理无显著差异,土壤相对含水量45%处理在0.05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结论]从节水栽培的角度考虑,麦套花生花针期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55%较适宜。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离花生2-甲基-6-植基-1,4-苯醌甲基转移酶(MPBQ MT)基因VTE3,揭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遗传多态性。【方法】利用EST拼接、RT-PCR以及以DNA为模板的PCR扩增技术,从花生属栽培种中分离VTE3 全长cDNA;从不同类型栽培品种和花生属花生区组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 和A. ipaensis )中分离VTE3全长DNA,进行VTE3序列多态性分析,并构建VTE3的进化树。【结果】从3个栽培品种中分别克隆得到2条VTE3 cDNA序列(命名为rVTE3-1和rVTE3-2),rVTE3-1和rVTE3-2的编码区长均为1 059 bp,二者同源性97.8%,存在10个变异位点,其中8个为SNP变异;二者均编码35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98.6%,存在5个氨基酸差异。从13个栽培品种分别克隆得到2条VTE3 DNA序列(命名为gVTE3-1和gVTE3-2),13个品种间gVTE3-1的同源性为99.9%,gVTE3-2的同源性为100%。其中丰花2号gVTE3-1序列长2 710 bp,存在3个内含子,分别位于44-163、772-1 295和1 603-2 437 bp处;gVTE3-2序列长2 706 bp,也存在3个内含子,分别位于44-169、778-1 291和1 599-2 433 bp处。丰花2号gVTE3-1和gVTE3-2同源性96.6%,内含子区域存在36个SNP位点和3个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多态性位点。从A. duranensis分离的VTE3 DNA序列命名为gVTE3-A,从A. ipaensis分离的VTE3 DNA序列命名为gVTE3-B。利用栽培种丰花2号gVTE3-1和gVTE3-2以及野生种gVTE3-A和gVTE3-B 4条DNA序列进行进化分析,推测序列gVTE3-1和gVTE3-2分别来自丰花2号的A、B染色体组。花生MPBQ MT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较高,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结论】本研究克隆了花生VTE3的全长cDNA和DNA;推断栽培品种的gVTE3-1和gVTE3-2分别来自A、B染色体组,不同染色体组的VTE3多态性位点丰富;不同栽培品种间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很小,所检测13个栽培品种的gVTE3-1以及野生种的gVTE3-A间存在等位变异,13个栽培品种的gVTE3-2以及野生种gVTE3-B间未发现等位变异。  相似文献   
39.
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的叶片形态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筛选叶片抗旱相关性状,探索性状指标大小的评价方法,揭示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抗旱的叶片形态及生理机制。【方法】以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控水条件下,于苗期及结荚期给予干旱胁迫及正常灌水对照2个土壤水分处理,苗期处理以盆栽种植方式进行,称重法控水,结荚期处理在池栽条件下进行,测墒补灌法控水,控水期间以电动防雨棚遮雨。测定苗期干旱及正常供水对照的叶片组织结构、厚度、比叶重、叶面积、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叶片性状指标,对比分析上述叶片性状与花生品种抗旱性的关系,以性状指标大小评价不同花生品种抗旱的叶片机制,以生物量抗旱系数评价苗期抗旱性,以收获期产量抗旱系数评价结荚期抗旱性。【结果】通过2年的试验发现,干旱胁迫下,不同花生品种生物量抗旱系数及产量抗旱系数有显著差异,苗期与结荚期抗旱性基本一致。根据产量抗旱系数可将12个花生品种抗旱性分为强、中、弱3级,抗旱性强的品种为A596、山花11号、如皋西洋生,花育20号、农大818、海花1号、山花9号和79266为中度抗旱品种,抗旱性弱的品种有ICG6848、白沙1016、花17和蓬莱一窝猴。干旱胁迫改变了叶片组织结构,降低了单株叶面积、功能叶面积、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增加了比叶重。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叶片性状有显著差异,抗旱性强的品种在对照及干旱胁迫下均具有较高的叶片厚度、栅/海比、比叶重、单株叶面积、光合速率。干旱胁迫下,较大的叶片栅/海比值、比叶重和光合速率是如皋西洋生和山花11号抗旱的叶片机制;山花9号与花育20号较大的单株光合面积,A596较大的光合速率是它们重要的抗旱机制。相关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的叶片栅/海比、比叶重、单株叶面积和光合速率与品种抗旱系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山花11号和79266分别可作为花生强、弱抗旱性鉴定的标准品种。花生出苗后10 d进行40%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干旱处理,持续胁迫14 d时的叶片栅/海比、单株叶面积、比叶重和光合速率可鉴定花生种质的叶片抗旱能力。正常灌水条件下,始花期的栅/海比、单株叶面积、比叶重也能反映花生叶片的抗旱级别。山花11号可作为花生叶片优异抗旱性状鉴定的标准品种。  相似文献   
40.
骆兵  刘风珍  万勇善  张昆  赵文祥 《作物学报》2013,39(11):2083-2093
以3个荚果和子仁生长发育正常的花生栽培品种(系)和种子皱缩变异品系05D677为材料,测定其荚果和子仁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变化特征,分析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干物质积累关系,探讨变异品系05D677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荚果和子仁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果针入土24~60 d是荚果和子仁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期间山花15、05D610和白沙1016荚果干物质积累速率(PKW)平均值与子仁干物质积累速率(KKW)平均值均极显著大于05D677;3个正常品种(系)PKWKKW最大值均出现在果针入土30 d,05D677出现在果针入土36 d。(2)4个品种(系)幼果或子仁内细胞分裂素(Z+ZR)、赤霉素(GA)、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其中05D677的GA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比3个正常品种(系)晚6 d;05D677的Z+ZR、GA、ABA含量最高值均极显著低于3个正常品种(系),其IAA含量最高值极显著高于3个正常品种(系)。(3)荚果膨大中后期,PKWKKW与Z+ZR、GA、AB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IAA呈极显著负相关;荚果充实初期,Z+ZR含量与PKWKKW呈极显著正相关;GA含量在荚果充实后期和成熟期与PKW呈极显著正相关;ABA含量在荚果充实后期与PKWKKW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成熟期与PKW呈极显著正相关。(4)与3个荚果和子仁发育正常的品种(系)相比较,05D677幼果迅速膨大期和子仁充实初期的IAA含量明显升高,且Z+ZR、GA和ABA含量不足可能引起内源激素比例失衡,影响荚果和子仁的生长,致使荚果和子仁发育进程延迟、干物质积累速率的极显著降低,表现为收获时荚果充实度差,种子皱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