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41.
提高植物农杆菌转化效率辅助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杆菌介导是目前转基因植物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同植物间利用农杆菌转化的转化效率差异很大,高效农杆菌转化体系对于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因型、外植体及其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株、培养基成分、共培养条件等。对于一些难转化的植物来说,辅助因素对转化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一些辅助因素及其作用,包括植物材料微创伤处理和干燥处理、培养基中抗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使用、农杆菌中额外拷贝Vir和植物细胞中VIP(VirE2 interacting protein)过表达、载体上核基质附着序列引入等,以期为进一步改进难转化作物如小麦、大豆等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基因枪介导法向小麦导入黄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筛选出适宜小麦转化的优良基因型扬麦158和扬麦10号.以扬麦158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含有小麦黄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WYMV-Nib8)的pubiNib8质粒转入了小麦.T0代经PCR扩增分析,获得了14株含WYMV-Nib8基因的转化植株,转化率为0.43%.T1、T2代跟踪分子检测和T2代田间病毒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4个抗WYMV的转基因  相似文献   
43.
ph1b,ph2a,ph2b基因在小麦与卵穗山羊草,小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4.
小麦花药培养力的基因型差异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选用13个小麦亲本基因型及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测定了其中6个基因型的配合力,初步分析了花药培养力的遗传控制,对白化苗的DNA进行了随机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培养力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其遗传控制非常复杂,各种遗传学效应都可能存在,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包括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互作效应、胞质效应和核质互作效应等;白化苗的发生由基因突变引起,第一次为白化苗的发生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证据。建议在花培育种工作中选用高培养力、高配合力亲本配制组合,并继续改进培养基,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叶绿素合成的中间物质或其它生理活性物质来控制白化苗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小麦与白黑麦、卵穗山羊草正反杂交的可交配性分析*叶兴国徐惠君李志武杜丽璞赵乐莲(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CrossabilityAnalysisofReciprocalHybridizationsBetweenCommon...  相似文献   
46.
植物转基因技术和方法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技术原理和方法进展着手 ,综述了植物转基因的不同方法。植物基因转化方法主要包括载体介导的转化和直接基因转移 ,着重阐述了植物转基因方法的机制以及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应用实例和进展 ;比较了相互的优缺点。相比之下 ,农杆菌介导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7.
自从phlb、ph2a、ph2b基因突变体问世以来,国内外就phlb作用研究较多,而比较研究这三个突变体在诱导小麦与近缘种属的染色体配对水平及利用它们直接遗传转移外源有益基因的可能性方面研究很少。仅E.R Sears(1979、1982)先后比较研究了phlb、ph2a、ph2b在诱导小麦与粘果山羊草(Ae. kotschyi)、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ls)染色体配对方面的作用,其顺序是phlb>ph2a>ph2b,而比较研究这三个突变体诱导小麦与黑麦间染色体配对水平还未曾见诸报道。H.C.  相似文献   
48.
利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小麦近缘植物的优良性状转移给小麦,是改良小麦品种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当今小麦遗传资源日益贫乏,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的情况下,将近缘种、属的抗病、抗逆、优质、大穗等小麦所欠缺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中,对小麦育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麦亚族内的绝大部分种属能与小麦杂交,但任何近缘种属的染色体几乎都较难与小麦染色体配对.染色体不配对,就不可能发生染色体易位或基因交换,这无疑给外源基因导入工作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49.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新缘关系概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兴国  王连铮 《大豆科学》1995,14(3):214-220
黄淮海地区育成大豆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70.6%的品种分别归属于齐黄1号、莒选23、新黄豆、徐豆1号、58-161、晋豆1号、晋豆4号、科系8号、滑县大绿豆、商丘7608等20个骨干系谱与小系谱。其中,有61.9%的品种分布在前5个骨干系谱中。105个品种的细胞质来自干做为母本的莒选23、齐黄、号、山东四角齐、58-161、徐豆、号和科系8呈,占育成品种的47.5%。96个品种的细胞核来自  相似文献   
50.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每英粒数增多、每节荚数增多、英比提高、分枝数减少、茎秆增粗、抗倒伏能力增强、粒型增大、单株粒重提高,脂肪含量增加、株高、节数、节间长度,生育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进,产量的遗传改进幅度为1.2-2.5%。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脂肪含量、荚比、每荚粒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三、四粒荚数、百粒重、茎粗、节数、生育期与产量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