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7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棉花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准确、可操作的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有效地鉴定评价了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抗枯萎病性。在育种实践中,利用该技术可定向改良提高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并选育出我国第一套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高抗枯萎病的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以及系列抗黄萎病、抗枯萎病品种川棉243,川棉239和川棉65,显示了该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2.
麦冬、丹参、川芎根腐病的发生及生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麦冬、丹参、川芎等中药材根腐病的一般发病株率为15.2%~67.5%,重病地高达80%以上。通过采取染病植株进行室内分离、纯化鉴定,3种中药材根腐病的病原,属尖孢镰刀菌及腐皮镰刀菌。利用筛选出的哈茨木霉T23生物制剂,对麦冬、丹参、川芎等中药材根腐病防治试验,结果以每公顷施用7.5 kg的剂量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74.5%、71.2%及70.9%,显著优于多菌灵粉剂农药处理,产量比对照增产14.2%~24.5%。大面积防治示范,防病增产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53.
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选育棉花抗枯、黄萎病的多抗性新品种。【方法】试验采用致病力强的菌种,培养备制成棉枯萎病棉籽粉载菌体和棉黄萎病孢子悬浮液,研究不同菌量、不同接菌方法、致病温度因素、病圃接菌选择及多抗病性育种选择技术指标。【结果】播前土壤接棉枯萎病菌棉籽粉载菌体,棉苗2片真叶时,伤根接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盖膜保温诱导发病,淘汰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大田病圃是在重病地接种发病棉杆,移栽时再用棉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沾根,发病高峰淘汰棉枯、黄萎病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结合丰产、优质性状的遗传选择,培育出抗病棉花品种。【结论】该项技术是在研究棉花苗期诱导抗性和大田病圃筛选相结合构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4.
棉花高抗枯萎病抗源52-128的抗性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药剂难于防治的病害,我国早在30年代已有报导。实践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棉枯萎病的经济有效途径,而培育抗源种质又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病育种研究,培育成我国第一个高抗棉枯萎病抗源52-128,它的育成推动了我国棉花抗病育种的迅速发展,为棉花抗枯萎病育种提供了主要抗源。60年代后全国利用抗源52-128转育出大批衍生品种,在棉病区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因此,研究抗源52-128的抗性和利用,对我国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意义。1材料和…  相似文献   
55.
选取5个不同性状类型棉花品种,通过田间网室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学测试,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对不同棉花品种棉株及其组织的选择性差异及其机理,以为棉花抗棉铃虫品种选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1 成虫在不同品种棉株上的落卵选择性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56.
川杂棉26号是以自育的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GA18为母本,抗病恢复系00-160作父本配制的F1代杂交组合。2008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抗黄萎病、抗枯萎病、产量高、杂种优势强、适应性广,在长江流域棉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
58.
研究表明,引起麦冬、丹参、川芎等中药材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种群是尖孢镰刀菌及腐皮镰刀菌.为了有效防治中药材根腐病,保护环境,提高品质和产量,通过不同生态区的土样采集,采取病原菌诱饵法及稀释平扳法分离菌株,经筛选、纯化得到抑菌拮抗效果达80%以上的哈茨木霉生防菌T23;不同剂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哈茨木霉T23生物制剂7.5kg/hm^2效果最佳,田间防治麦冬、丹参、川芎等中药材根腐病效果达70%以上,显著优于50%多菌灵粉剂,比对照增产14.2%~24.5%.大面积防治中药材根腐病的防病增产效果与田间小区试验的一致.  相似文献   
59.
β—1,3—葡聚糖酶及其在植物抗真菌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β-1,3-葡聚糖酶是植物抗真菌的病的重要抗性物质之一,可由多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诱导产生。将外源β-1,3-葡聚糖酶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植物株显示出良好的抗真菌能力,是植物抗真菌病防治的有效新途径。研究表明,外源β-1,3-葡聚糖酶与其它防卫蛋白具有协同作用。本文对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分类及其与病原真菌分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基因研究及协同表达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0.
川棉239是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国家和省育种攻关研究中采用抗黄萎病多菌系抗源种质川737作母本,岱15作父本杂交,经多年病圃筛选,综合定向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1996年通过长江流域全国抗病区试和四川省区试,1997年通过国家长江流域和四川棉区生产试验,表现抗黄萎病性强、高抗枯萎病、抗红蜘蛛兼抗棉铃虫、丰产、优质,1999年5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四川省第一个通过全国审定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