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灌水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冬小麦生产中合理灌溉提供依据,以河农859和豫麦49为材料,设置三种灌水方式,即S1(冻水 拔节水)、S2(拔节水)和S3(拔节水 灌浆水),主要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2个品种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灌浆前期和生育后期,S1、S2处理0~80 cm土层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条件下,S3处理0~40 cm处于不同程度胁迫.豫麦49 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3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S1和S2;河农859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2、S3较高,且显著高于S1,同时S2与S3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度水分胁迫在不影响河农859产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河农859籽粒产量以浇2水的S3较高,但与浇1水的S2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豫麦49在S3处理下的产量显著高于S2和S1.表明河农859抗旱性较强,只浇拔节水即可以在基本满足产量形成需要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豫麦49只有在供水充足条件下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2.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养猪业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影响母猪生产的因素很多,只有进行综合控制,才可能解决问题。本文就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措施进行叙述,供同行参阅。1加强繁殖性状的选择1.1在育种中要重视繁殖性状的选择育种学家认为猪最易于遗传改良的繁殖性状是窝产仔数。但是,窝产仔数的遗传力低(0.1~0.15),用常规的选育方法,改良速度很慢,但对每一个个体进行严格选择有益于繁殖水平的提高。在实际生产中,除通过对母猪多世代繁殖成绩信息资料选择高产母猪的后代外,还要注意选择那些乳头在7对以上且排列整齐均匀、无瞎…  相似文献   
123.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微喷灌和漫灌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华北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为冬小麦合理浇水管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依据。设置微喷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微喷和漫灌分别设置4个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组合处理,微喷处理灌水量分别为90、120、150 mm和180 mm,漫灌处理灌水量分别为83、130、201 mm和205 mm,对冬小麦产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LAI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小麦生育期灌水量≤120 mm时,微喷方式较漫灌方式能显著提高小麦子粒产量和WUE,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大;灌水量≥180 mm时,微喷方式产量和WUE均低于漫灌方式。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微喷处理均高于漫灌处理,蒸腾速率除拔节期微喷灌水量120 mm、灌溉4次处理(SI2)外,微喷处理亦均高于漫灌处理;微喷、漫灌两种方式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微喷和漫灌方式均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LAI逐渐增大,主茎绿叶片数逐渐减少;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微喷处理小麦LAI大于漫灌处理,而主茎绿叶片数小于漫灌处理。2012—2013年度冬小麦生育期灌水量较小情况下微喷方式增产增效显著,而灌水次数多、灌水量较大时,微喷方式由于小麦LAI过高,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反而不利于产量和WUE的提高。微喷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SI2,漫灌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灌水量205 mm、灌溉4次(FI4)。  相似文献   
124.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河农859和豫麦49为材料,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研究了2个品种功能叶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灌浆前期和生育后期,各处理0~20cm、20~40cm土层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Pn和TR一般以河农859的较高,且其叶片Pn和TR下降百分率均小于豫麦49。2个品种叶片的Pn和TR均以春季浇2水(拔节水+灌浆水)的S3处理具有优势。从产量性状分析,河农859籽粒产量明显高于豫麦49,其浇2水的S3处理比浇1水(拔节水)的S2处理增产,但差异不显著;而豫麦49S3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S2处理和S1处理(冻水+拔节水)。表明河农859抗旱性较强,有限供应的水分就能使其获得较高的产量,而豫麦49只有在供水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5.
对3种节水技术模式以生产上的常规灌溉模式为对照进行了技术优属度评价,以期为黑龙港平原主流节水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模糊集理论和熵信息理论为指导,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熵权数学模型,对节水技术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港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节水技术模式从优到劣排序为:春2水模式、传统模式(对照)、春1水模式、免春灌模式。春2水模式适宜在黑龙港平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6.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研究了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对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以期通过密度调控碳氮代谢, 实现产量与氮肥效率协同提高。结果表明, 吐丝期茎叶总糖和全氮积累量和茎叶总糖和全氮的运转率均以中或高密度下较高, 而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以中或低密度显著高于高密度。吐丝前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以中高密度下较高, 但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及籽粒氮量均以中低密度较高, 表明吐丝期后植株氮素积累量对玉米籽粒氮贡献较大。在中低密度下, 3个品种夏玉米产量达10 262~11 461 kg hm-2, 氮肥利用率达23.00%~34.11%。  相似文献   
127.
FSH对体外培养猪卵巢颗粒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集成年健康母猪的卵巢,收集卵泡颗粒细胞,在配制好的培养液中培养。颗粒细胞原代培养体系建立成功后,分别将不同质量浓度的FSH(0.1,0.5,1,5,25 ng/mL)作用于细胞,每隔48 h换1次培养液,加入新的FSH,倒置显微镜下检测细胞的生长及增殖状况。结果表明,FSH质量浓度越大,细胞生长状况越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固定质量浓度的FSH作用下,细胞每次换液后生长状况都会变好。FSH能促进猪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并与作用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28.
黄洋  靳辉  吕丽华  张春香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202-1204
为了确定GDF-8基因干扰质粒转染绵羊成纤维细胞的最佳转染条件,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与FuGene HD这2种转染试剂介导质粒转染绵羊成纤维细胞。结果表明,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转染时,当DNA用量为0.4μg,LipofectamineTM 2000用量为1.0μL,转染时间为6 h时,能达到最佳转染效果;FuGeneHD介导转染时,当每100μL转染液内含有质粒DNA 2μg,FuGene HD 10μL,每孔加入转染液5μL时,可获得最佳转染效果。FuGene HD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效率。  相似文献   
129.
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要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历年来河北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均呈显著相关;科技创新水平在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提出了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项战略措施:即推动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增强集约运作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通过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0.
测定了掺纤维材料和硅粉路面混凝土在冻融磨蚀复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并通过微观结构分析,探讨掺纤维材料和硅粉混凝土路面抗冻融磨蚀复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路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适长的聚丙烯腈纤维材料或硅粉均有助于提高混凝土抗冻、耐磨性能.掺入纤维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韧性,其中有机纤维效果最佳,无机短纤维次之,无机长纤维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