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微喷灌模式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微喷灌技术的节水潜力及其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溉方式(微喷灌和畦灌)为主区,灌溉量和灌水时期为副区,微喷灌和畦灌分别设置了6个和12个灌水量水平,分析了微喷灌冬小麦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特点。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下小麦供水量(降水+灌溉水)与产量均呈2次曲线关系,达到最高产量的微喷灌、畦灌供水量分别为228.7和325.8 mm,相应耗水量分别为386.3和449.7 mm,微喷灌的最高产量和WUE较畦灌分别提高5.8%和16.3%。供水量190.0 mm下微喷灌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相应耗水量为348.8 mm,WUE较畦灌提高26.7%。在较低灌水量范围内,相同灌水量下微喷灌小麦叶片渗透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高于畦灌小麦,尤其是在生育后期;在最高产量时微喷灌小麦叶片各项生理指标明显高于畦灌或与之相当。与传统畦灌比较,在限水灌溉条件下,微喷灌能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生理活性,增产效果突出,节水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2.
羊驼饲养福利政策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生理阶段合理调整饲养方案、供给充足饮水、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满足其健康生长的营养需要。管理福利政策包括卫生免疫、运动驱虫、剪毛修蹄等,尽量消除各种因素对羊驼生产性能的影响,从而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33.
华北平原水氮优化条件下不同种植制度的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制和春玉米一年一熟制轮作体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的产量、根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度对产量、耗水和水分利用方面影响显著。一年两熟制下作物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两年三熟制和一年两熟制,但是降雨量仅能满足总耗水量的72.9%,仍需较多地下水补充灌溉。两年三熟制降雨量能够满足作物耗水量80.4%,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一年两熟制分别减少23.1%,12.0%和15.8%。一年一熟制降雨量能够满足作物耗水量的89.2%,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一年两熟制分别减少45.2%,27.3%和30.7%。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的各层土壤水分在两年内呈现波浪型变化趋势,一年一熟制各层变化趋势较为平缓。两年三熟制和一年两熟制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减少灌溉量,进而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抽取。两年三熟制降雨量能够较好地满足作物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介于其它两种种植制度之间,与其它两种种植制度相比;能够兼顾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春玉米高产的适宜栽培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4.
试验旨在探究Notch2在牛黄体化颗粒细胞中的调控机制.将免疫荧光鉴定采集到的原代颗粒细胞,通过慢病毒过表达技术感染牛黄体化颗粒细胞,最后应用qRT-PCR技术检测周期基因、抗氧化基因和孕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牛黄体化颗粒细胞过表达Notch2胞内功能片段NICD2后,周期基因CyclinD1、CyclinD...  相似文献   
135.
灌水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冬小麦生产中合理灌溉提供依据,以河农859和豫麦49为材料,设置三种灌水方式,即S1(冻水 拔节水)、S2(拔节水)和S3(拔节水 灌浆水),主要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2个品种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灌浆前期和生育后期,S1、S2处理0~80 cm土层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条件下,S3处理0~40 cm处于不同程度胁迫.豫麦49 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3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S1和S2;河农859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2、S3较高,且显著高于S1,同时S2与S3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度水分胁迫在不影响河农859产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河农859籽粒产量以浇2水的S3较高,但与浇1水的S2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豫麦49在S3处理下的产量显著高于S2和S1.表明河农859抗旱性较强,只浇拔节水即可以在基本满足产量形成需要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豫麦49只有在供水充足条件下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6.
LH和hCG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促黄体素(LH)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在摘取卵巢获得未成熟卵母细胞后,分别置于含不同浓度LH、hCG的成熟液和LH+hCG以不同浓度组合的成熟液中,进行体外成熟培养。结果表明,LH对山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7.
明确不同水氮互作对强筋优质小麦师栾02-1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为强筋小麦生产中如何通过合理灌溉和优化氮肥施用量来实现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2017—2020年,大田条件下设置浇水次数和施氮量二因子裂区试验,主区为浇水次数,设春浇一水(W1,拔节水)和春浇两水(W2,拔节水+开花水);副区为氮肥施用量,设N0、N1、N2、N3、N4和N5(0、60、120、180、240和300 kg hm–2)6个水平。结果表明,施氮量0~300 kg hm–2时,不同降水年型春浇一水、春浇两水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先增加后减少,产量最高值对应的施氮量均为240 kg hm–2。施氮量120~300 kg hm–2时,春浇两水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春浇一水处理。水氮互作对小麦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对穗粒数的影响最小。施氮量0~300 kg hm–2时,2017—2018年度(丰水年型),春浇两水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拉伸能量、最...  相似文献   
138.
本实验旨在探究牛卵泡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bta-miR-2285bc与BMPR2的靶标关系,及其作为BMP15下游关键因子对GCs增殖和卵泡发育的潜在调控作用。利用miRanda预测bta-miR-2285bc与BMPR2 3’UTR的结合位点,构建BMPR2 3’UTR野生型与突变型双荧光报告载体,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验证其靶标关系;屠宰场获取牛卵巢并于实验室分离直径4~8 mm卵泡,刮取卵泡壁GCs进行体外培养。设置浓度梯度,根据BMPR2表达量确定BMP15最适添加浓度。转染bta-miR-2285bc mimics/inhibitor至GCs并添加BMP15,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BMPR2 mRNA和蛋白表达,随后qRT-PCR检测GCs BMP/Smad信号通路、增殖、凋亡和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雌激素(E2)和孕激素(P4)浓度。结果显示:bta-miR-2285bc能够靶向结合BMPR2 3’UTR;向体外培养的GCs添加最适浓度BMP15(100ng/mL)并转染b...  相似文献   
139.
为明确不同降水条件下实现小麦产量及构成提高的灌水策略,以冀麦585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7年小麦季设置W0 (雨养)、W1 (拔节)、W2 (拔节、开花)、W3 (拔节、开花、灌浆)和W4 (越冬、拔节、开花、灌浆) 5种灌水处理,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降水、灌水与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灌水条件下多数年份的小麦产量在6400~6800kghm–2,穗数与产量显著正相关(r=0.860*);增加灌水,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但每增1水增产率显著下降(由13.8%下降到1.7%)。(2)生育期总降水量及阶段降水量与产量无明显相关关系,总降水量对千粒重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 W0和W1条件下,总降水量对穗粒数的影响>穗数,增加灌水后反之,而该条件下穗粒数与拔节前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且W0下与2月1日至拔节前降水的相关性>播种到拔节前,但随灌水增加其相关性降低;除W4灌水与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关性>降水且相关显著以外,W1~W3条件下其相关性降水>灌水,这表明灌水缓解降水不足对穗粒数的影响。(3)前多后少年型(拔节前后降水88.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