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5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棉花塑料穴盘轻型育苗和移栽新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棉花应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广大南方棉区的一项主要增产技术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一直在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 ,但该项技术制钵、移栽用工多 ,劳动强度大 ,苗床管理复杂 ,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情况下 ,已不适应植棉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棉花生产急需轻型、简化的种植方式。为此扬州大学农学院和江苏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四年的努力 ,成功地研究并形成了棉花塑料穴盘育苗和移栽新技术。该项技术是一项既可让棉农分散育苗 ,又可进行工厂化培育棉苗的轻型、简化种植方式。与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相比 ,塑料穴盘育苗每公顷可节…  相似文献   
12.
棉花主茎顶芽、腋芽分化具有同步序列。可用公式测算出任何叶龄之棉株当时已见的及正在分化发育的总果枝数和总果节数。根据测算数据:(1)为拟订棉花各个生育时期及不同苗情下采取相应促控栽培措施时作参考,并推断其后效应;(2)估测棉株当时所遭受到的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的危害程度、为制订抗灾夺丰收各项补救措施提供依据,以期增强预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1987年试验基础上,1988年继续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密度、氮素、单株果枝数及缩节安化控四项农艺措施进行综合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产量、成铃分布、亩果节回归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筛选出亩产子棉225kg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给出了该优化组合最佳的成铃模式和分布特点。此外,还给出了该优化组合的亩果节数、蕾铃脱落率的动态变化曲线,为该优化方案实施时提供诊断指标和参数。  相似文献   
14.
棉花优化栽培的群体光分布动态及光合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探讨了密度、氮素、单株留果枝数及缩节安化控对棉花群体内光分布动态及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氮素是影响群体内光强大小及干物重高低的主要因子,7月31日左右是棉花群体内光强的最低阶段。叶面积系数和基部相对光强有极显著负相关(r=-0.9613),叶面积系数保持在3.56~3.82,可使棉株基部光强在蕾铃脱落临界光强之上。相对临界光强为1.92%~3.85%。此外,开花后干物质日增量与棉株叶片的净同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87)。  相似文献   
15.
2002-2003年在江苏高肥力棉田,移栽条件下对9个Bt基因棉花品种(系)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碳氮代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棉所29等3个杂交种在整个生长期表现为棉株高增长快,叶面积增长量大,现蕾和成铃强度大,生殖器官干物重也高,叶片全氮、可溶性糖含量高,NR、GPT、Rubisco、Sucroase活性高,表现为生长发育两旺,常规Bt棉GK19和新棉33B盛花前株高、叶面积生长快,现蕾强度大,叶片全氮含量高、NR、GPT活性高,表现为前期生长旺盛;新洋822和苏抗103结铃盛期后叶面积生长快,现蕾和成铃强度大,碳氮代谢强,表现为后期生育旺盛;sGK321和鲁棉研16整个生育期氮代谢强度大,但可溶性糖含量低、Rubisco、Sucroase等活性小,营养生长快,生殖生长弱,表现为营养生长过旺。  相似文献   
16.
棉花高产品种的株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泗棉3号作为近期育成的棉花高产品种的典型代表,与苏棉5号进行比较,研究高产品种的株型形成特点。其主要结果为,高产品种在株型结构上表现为植株有适当的高度,主茎及果枝节间长度分布均匀,第一果节间较长,横向生长势弱。果枝与主茎夹角由下向上呈逐渐变小趋势,植袜为塔型。叶片较小,且与水平面夹角大,叶层分布均匀,株型疏朗,消光系数小,这样有利于改善植株内部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前 ,转Bt基因抗虫棉已成为治理棉铃虫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但在抗虫棉应用的过程中不少抗虫棉品种 (系 )的皮棉产量都不高 ,存在着抗虫性和丰产性难以协同表达的问题 ,棉花的生育性状也发生了改变。棉花苗期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此阶段棉苗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移栽后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本文通过对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品种苗期的棉苗特征的研究 ,为转Bt基因抗虫棉培育壮苗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于1999年度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进行。供试品种 (系 )为转Bt基因抗虫棉和对照苏棉12。转Bt基因抗虫棉…  相似文献   
18.
棉花高产品种的源库流特点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以泗棉3号作为近期育成的棉花高产品种的典型代表,与苏棉5号进行比较,研究高产品种的源库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其主要结果为高产品种具有较早的库形成能力,生殖生长势强,即在中期有较多的干物质进入生殖器官,同时幼铃(10日龄)应有较强的获得光合产物的能力。高温富照期有较高的成铃强度和库活性,叶源既要有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还应将形成的产物尽快地输出。在生化方面,叶源具有较强的光系统PSI和较高的RuBPcase活性。  相似文献   
19.
Bt棉毒蛋白表达特征与氮代谢关系及其化学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不同类型三个 Bt棉品种生育过程中毒蛋白含量变化研究表明 ,品种类型不同 ,其 Bt蛋白含量不同 ,Bt棉杂交种科棉 1号棉铃的含量最高 ,叶片中后期也较高。中棉所 30叶片在盛花前具有最高的表达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 ,叶片和棉铃中 Bt蛋白含量呈较大变化 ,盛花阶段较低 ,叶片明显高于棉铃。叶片中氮代谢酶 NR、 GPT、GOT活性、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与 Bt蛋白含量密切正相关 ,表明氮代谢活性影响 Bt蛋白的表达。此外 ,外源化学物质 KNO3 、DPC和 ATP钠盐能不同程度促进棉株 Bt蛋白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棉花株型栽培的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株型栽培的形态指标为,株体矮化30%左右,群体密度提高20%以上;形态特点是株矮、枝短、叶小、叶厚、铃大;增产机理表现为群休早发早熟效应、铃位内移效应、抗逆效应和产量结构效应。株型栽培技术的核心是以地膜、优种为基础,通过化学生长调节剂(DPC)和农业措施(水、肥、中耕等)相结合的综合调控技术,将棉花生长形态调控为理想的群体株型。一般缩节安(DPC)调控强度为每公顷施量90~120克,分3~4次喷施;灌水和追肥时间适当提早,每公顷施纯氮150~225公斤,并要与磷钾肥平衡施用。经1992~1994年在山西、山东、江苏等地试验示范,在公顷增产皮棉168~354公斤,平均增产300公斤左右,增产率为9.2%~2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