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15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Illumina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万海4号’(WH4)、‘博白大果’(BBDG)、‘长林40’(CL40)、‘岑软’(CR)和‘红花油茶’(HH)五个不同种质的油茶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WH4、BBDG、CL40、CR以及HH通过组装分别获得了71 852、111 693、75 436、15 899和96 205个Unigenes,将所有Unigenes与公共数据库(Nr, Swiss-Prot, KOG, KEGG)进行相似性比对并注释,五种油茶注释基因所占百分比依次为65.51%、46.41%、60.57%、91.94%、54.98%;KEGG富集分析表明WH4、BBDG、CL40和HH中基因丰度最高的都是核糖体途径,而CR中基因丰度最高的是碳代谢途径;GO富集分析显示,WH4、BBDG、CL40、CR和HH基因分布结果一致。结合KEGG、GO和KOG富集分析,绘制出了油茶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通路图,筛选出该途径中的关键酶及相关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差异分析。该研究结果完善了油茶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可为油茶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提供...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Trizol法、改良Trizol法、CTAB法、改良CTAB法和异硫氰酸胍-SDS法等5种方法提取广藿香叶、茎、根及愈伤组织的总RNA,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光谱检测其提取效果。结果表明,Trizol法适用于广藿香叶片总RNA的提取,改良CTAB法适用于广藿香茎和愈伤组织总RNA的提取,而广藿香根总RNA的提取宜用改良Trizol法。RT-PCR检测结果表明,广藿香各组织的总RNA可直接用于分子克隆和基因表达分析等分子生物学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鉴别出不同种油茶种苗,收集101份不同种油茶种苗作为试材,其中18份越南油茶、79份普通油茶、1份博白大果油茶、3份红花油茶,利用叶绿体基因组trnH-psbAmatK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随后对序列进行拼接及特征分析,并计算样本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01份供试材料的trnH-psbA序列全长381 bp,有10个变异位点,可通过变异位点鉴别出越南油茶、红花油茶及部分普通油茶,系统发育树将越南油茶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64%;matK序列全长797 bp,有5个变异位点,可通过变异位点鉴别出越南油茶、红花油茶及部分普通油茶,系统发育树将红花油茶聚为一支,越南油茶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分别为65%和64%。因此,trnH-psbA序列可对越南油茶进行有效鉴别,而matK序列可对越南油茶和红花油茶进行有效鉴别。该研究结果对避免油茶种苗混杂、规范海南油茶种苗市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teris fauriei complex)包括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百越凤尾蕨P.fauriei var.chinensis、线裂凤尾蕨P.angustipinnula、硕大凤尾蕨P.majestica、隆林凤尾蕨P.splendida等,此复合群种间界限模糊,难以准确分类,为此笔者利用扫描电镜对此复合群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观察,为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佐证。观察发现,脊类纹饰是此复合群孢子的重要特征,根据脊类纹饰的有无和分布情况,该复合群可划分为4个类群。此外,孢子形态可作为此凤尾蕨复合群区分种的特征,但傅氏凤尾蕨和百越凤尾蕨的孢子形态较相近,难以区别。本研究还首次发现隆林凤尾蕨具有"连体孢子"。  相似文献   
15.
以海南广藿香药材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02萃取挥发油的条件,并对2种提取方法给予比较.结果表明,影响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显著性因素是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加水量为非显著性因素.本试验范围内,提取的最佳条件是:浸泡时间5h,提取时间4h,加水量是药材的7倍,其挥发油得率为1.59%;而影响超临界CO2萃取的显著因素是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物料粒度为非显著性因素,本试验范围内,提取的最佳条件是:萃取压力18 Mpa,萃取时间2.5 h,物料粒度40目,萃取温度为40℃,挥发油得率为2.60%,是水蒸气蒸馏法得率(1.59%)的1.64倍.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诺丽果肉中的多酚提取量,对诺丽果粉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并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中心组合设计,通过4因素5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诺丽果多酚工艺。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3%、液料比为1︰32、提取时间为33 min、提取温度为50 ℃。在此工艺条件下多酚提取量为6.19 mg/g,抗氧化能力为149.36 μmol/(L trolox当量),还原能力为13.5 μmol/(g抗坏血酸当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溶剂提取方法对海南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海南岛主栽品种的油茶籽为材料,使用不同溶剂(石油醚,正己烷,丙酮,乙醇和乙酸乙酯)萃取油茶籽油,对油茶籽油的生理生化、次生代谢产物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溶剂对茶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溶剂所得油茶籽油的生理生化参数和代谢产物存在显著差异,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UFA含量达到85%,其中油酸是主要成分。利用PCA和隶属函数平均分析法组合分析,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的茶油品质得分最高,乙醇提取的茶油品质得分最低。综上所述,不同溶剂对茶油品质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成果丰富了油茶品质的相关研究,为海南省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果油茶实生树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大果油茶茶籽油脂肪酸组成问题,以实生油茶林丰产单株果实为材料,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茶籽油,气相色谱法测定C12~C24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茶籽油所含脂肪酸种类在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均存在差异;茶籽油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平均相对比重占86.625%,其中又以油酸为主,其含量和相对比重分别平均为79.352%和80.253%;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比重、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和相对比重均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或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含量和相对比重均无显著的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差异。可见,大果油茶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在不同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均稳定,且都以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可能存在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白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钙对其生长特性及货架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钙处理能促进白菜的生长发育,提高其产量,其中以0.25?Cl2处理效果最好;(2)钙处理可明显降低白菜腐烂率,增加组织中钙的含量,抑制白菜的膜脂过氧化作用,降低质膜透性和呼吸强度,延长白菜的货架寿命。其中以1.0?Cl2处理延缓组织衰老腐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以广藿香(4种栽培类型)和藿香为材料,建立广藿香和藿香的X射线衍射图谱。结果表明,4种栽培类型广藿香的2θ余弦夹角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大于0.6;而藿香的2θ余弦夹角值为0.325,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2θ余弦夹角值0.600作为参考标准,区分广藿香和藿香药材。广藿香和藿香特征峰强度不同,5个样品分为3类,广州石牌广藿香为Ⅰ类,在约7.5 nm处出现一个较为尖锐、强度较大的衍射峰;湛江广藿香、海南广藿香和肇庆广藿香为Ⅱ类,均在约4.0 nm处出现一个衍射特征峰;藿香归为Ⅲ类。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法可用于广藿香和藿香的鉴定与分析,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可用于该药材的质量评价,为广藿香和藿香药材的有效区分提供了科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