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01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笔者通过对全县113个行政村生猪生产情况、形势分析判断、生猪价格走向的调查,以及建议与对策,从而使我县规模养殖更合理、更有效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价格走向,带动养殖户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2.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笔者通过对山丹县全县113个行政村的生猪生产情况、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判断、生猪价格走向的调查,以及建议与对策,从而促使我县规模养殖朝着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有效、更合理价格的产品,带动养殖户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七叶皂甙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创伤性肿胀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按传统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七叶皂甙钠20 mg溶于5%葡萄糖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7~10 d为一疗效。创伤性肿胀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按骨科对症抗感染治疗,并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用于抗炎及消肿;治疗组则用七叶皂甙15 mg溶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两组均用10~14d。结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c=11.39,P〈0.01);在创伤性肿胀患者中,治疗组的痊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χ2=11.39,P〈0.01)。结论叶皂甙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创伤性肿胀的效果显著,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4.
河套灌区地处内陆半干旱区,交叉分布着大面积盐碱地。在长期的林业建设中,总结和研发出了以“两行一带”为基础的农田防护林模式和以延时造林、地形重塑造林、耐盐碱植物原土造林为代表的中重度盐碱地造林技术,为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地林业提供了成功范例。但是,现有技术与模式也存在基础理论支撑不足、应对新形势能力不足、生态功能不足等问题,需要从系统性理论基础、综合性技术体系和多样化、多功能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5.
为了明确40%丙硫·戊唑醇SC、32%氟啶·丙硫SC、48%氰烯·戊唑醇SC、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丙环唑EC、50%戊唑·百菌清SC对小麦穗期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的防病、保产、控毒效果,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2%氟啶·丙硫SC50 g/667 m2、40%丙硫·戊唑醇SC 50 g/667 m2、50%戊唑·百菌清SC 50 g/667 m2不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理想,对呕吐毒素(DON)控制效果优异(90%以上),而且对小麦白粉病、锈病有较好的兼治效果;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73.23%、58.82%、53.84%;投入与产出比分别为1︰14.3、1︰13.7、1︰21.8。以上药剂配方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害绿色减量控害提质增效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6.
利用41 % 农达水剂防除免耕棉田杂草结果表明: 用农达1500、2250、3000ml·hm - 2 及2250ml+ 禾耐斯675ml·hm - 2 , 药后20 天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分别为76-6 、85-5 、89-9 、93-3 % ; 鲜重防效分别为80-1 、90-8 、97-1 、97-7 % ; 对阔叶杂草株防效分别为81-5 、90-4、95-2 、95-9 % ; 鲜重防效分别为81-3、89-3 、96-6 、96-7 % 。防效最好的是2250ml 农达+ 675ml 禾耐斯以及3000ml 农达, 该两种处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7.
运用生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养殖水质、刺参的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去除率最高可达42.28%和22.33%,对水体中氨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影响不显著;实验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6×10–6时,SGR提高40.74%,添加量为6×10–6时,淀粉酶活性提高30.27%,添加量为5×10–6时,蛋白酶活性提高53.93%,达到显著水平差异,但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添加6×10–6效果最好,分别提高135%、27%、396%、192%。本研究表明,添加适当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有效改善刺参养殖水体水质,提高机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从而促进刺参生长。  相似文献   
128.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是低氧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因子,在动物低氧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HIF-1α基因结构特征及在低氧胁迫下的应答规律,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 cDNA 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魁蚶 HIF-1α基因 cDNA 全长序列(命名为 SbHIF-1α),并检测了其 mRNA 的组织分布和低氧胁迫下的表达规律。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 SbHIF-1α基因 cDNA 全长为 2741 bp,其中包括 2136 bp 的 ORF,编码 711 个氨基酸,含有 HIF 保守的 HLH、PAS-A、PAS-B 和 PAC 结构域,预测蛋白分子量为 80.8 kDa,理论等电点为 5.57;SbHIF-1α与所选其他物种 HIF-1α的序列相似度为 56%~9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SbHIF-1α与软体动物的遗传距离最近。qRT-PCR 结果显示,在魁蚶的血淋巴、鳃、外套膜、斧足、闭壳肌和肝胰腺 6 个组织内均能检测到 SbHIF-1α基因,在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鳃次之,与其他 4个组织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海水溶解氧(DO)为 0.5 mg/L、 2.5 mg/L、4.5 mg/L 的低氧胁迫下,每个组织中 SbHIF-1α都积极响应,其中血淋巴和鳃比其他四个组织的响应程度大;血淋巴中, DO 为 0.5 mg/L 胁迫 4 h 后, SbHIF-1α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即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胁迫 64 h 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是对照组的 519.43 倍;每个组织对不同浓度 DO 处理响应结果表明, 3 个处理浓度中 0.5 mg/L 处理对SbHIF-1α激活程度相对较大。本研究明确了 SbHIF-1α的基因结构特征、时空表达特征及对低氧胁迫的响应规律,丰富了海洋贝类 HIF 基因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29.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血淋巴中因含有血红蛋白而不同于其他多数双壳贝类。为明确魁蚶血红蛋白基因的结构特征、组织发生分布、免疫活性等特点,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一种魁蚶血红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bHbⅠ),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m RNA表达。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SbHbⅠ基因cDNA全长为867 bp,其中包括长度为483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1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7.5 kDa,理论等电点为9.68;氨基酸序列具有多个血红素结合位点,序列与所选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范围为57%~93%,与蚶科相似度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在魁蚶成体的斧足、鳃、外套膜、闭壳肌、血淋巴、肝胰腺及受精卵至发育23 d的幼虫体内,均能检测到SbHbⅠ基因;该基因在成体魁蚶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与其他5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受精卵至23 d幼虫期的表达,基本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12d时急剧上升(P0.05);在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刺激和低氧胁迫后,血淋巴中SbHbⅠ基因的表达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6 h。本研究丰富了贝类血红蛋白相关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0.
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F1幼虫生长及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群体存在2种壳色个体,简称白贝和褐贝。本研究通过近交和杂交方法建立了褐贝(♀)×褐贝(♂)、白贝(♀)×褐贝(♂)、褐贝(♀)×白贝(♂)和白贝(♀)×白贝(♂)4个家系,分别用1F、2F、3F和4F代表,每家系设3个平行,共12个家系。对各家系的卵径、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生长性状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建立了各个家系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方程,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4个家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壳色家系间卵径大小、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4F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生长速率均高于1F、2F和3F,且差异显著(P0.05),家系2F、3F和4F间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增长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1F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性系数(0.6351~0.9772)和遗传距离(0.0231~0.4540)分析表明,1F和4F之间遗传相似性(0.6351)最低,遗传距离(0.4540)最远;不同家系间存在着遗传差异,1F和4F差异最大。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虾夷扇贝群体内白贝个体和褐贝个体之间产生了遗传分化,这种遗传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壳色家系在幼虫阶段生长性状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