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对分离的钾细菌K906的一般固体培养和液体深层发酵特性及配方进行了研究.表明K906菌株在无氮培养基上形成荚膜.在有氮培养基上不形成荚膜.而形成许多短小杆菌和孢子,且生长大大快于无氮培养基.达10倍以上.K906菌株利用可溶性淀粉作碳源.在培养基中加入酵母能大大促进钾细菌的生长;3-4d摇瓶培养高峰菌数达10×108个/ml.1000L发酵罐淀粉氨溶液深层培养8批次.发酵周期40-60h.放罐菌数平均达18,9×108个/n1l.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2.
设施栽培番茄连作障碍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生产和发展。本试验采用活性氧技术处理设施连作5年的番茄大棚土壤,种植番茄,考察活性氧技术对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夏季大棚休闲期,采用活性氧水灌溉处理2次,然后覆盖密封1个月,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土壤残留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比对照下降79.2%~93.5%,番茄青枯病菌比对照下降83.3%~91.7%;土壤表层可溶性盐分减少,电导率比对照下降55.5%,容重下降4.43%。种植番茄后,活性氧高温淹水焖棚处理比对照增产20.2%~23.7%,表征番茄品质的Vc、可溶性总糖、膳食纤维分别比对照增加52.9%~76.2%、12.8%~16.8%、20.9%~23.3%,番茄果实残留硝酸根比对照下降16.3%~14.2%。表明活性氧及活性氧高温淹水焖棚可以用于修复设施栽培土壤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43.
采用苏云金杆菌H3 - 1 1 1菌株摇瓶培养液对舞毒蛾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 ,48h毒力回归方程为Y=4.42 2 0 +1 .631 1X ,γ =0 .965 2 ,LC50 =0 .0 0 0 0 4 5 2 ,与标准品比较 ,其生物效价为 2 766 .0 4IU·mg- 1 ,大田试验菌液稀释 2 0 0~ 60 0倍 ,96h防效达 61 .1 %~ 83 .8% ,有较高的毒效 ,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试验 ,以明确其防治舞毒蛾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为了阐明秸秆育苗容器降解过程中对土壤及容器残体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选择淀粉胶秸秆育苗容器(MSGC)和豆胶秸秆育苗容器(MBGC)两类容器的片状试材进行土培试验,设计不含容器试材土壤为对照组(CK),试验持续45 d,采用常规分析和BiologEco微平板计数技术手段测定了容器残体及土壤中的酶活变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菌群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培过程中,容器和土壤中酶活总体呈上升趋势,MSGC淀粉酶活与MBGC无显著差异,纤维素酶活初期显著高于MBGC,中后期则无显著差异。蛋白酶活MBGC全过程显著高于MSGC;秸秆容器可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和脲酶酶活,与MBGC相比,MSGC土壤中磷酸酶和脲酶酶活更高。Biolog~(Eco)分析显示,秸秆容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碳源利用活性,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先增大后减少,MBGC与MSGC差异在于后者土壤AWCD值下降速率显著快于前者。两种容器残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初期差异显著,后期差异减少。与MSGC比,MBGC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聚合物及胺类利用具有更强活性,这种差异主要与容器胶粘剂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将为秸秆育苗容器田间应用与生态效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磷吸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下生物炭的性质,并利用批处理实验,分析了生物炭添加量和热解温度对土壤磷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碳化程度、比表面积和磷含量增加。生物炭添加显著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吸附量,而且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的增加,土壤对磷的吸附量显著增加。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都能够较好地拟合生物炭对土壤磷的等温吸附。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动力学的行为。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水稻秸秆生物炭可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吸附并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因此在土壤改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6.
江苏沿海地区有大量的滨海盐土,植物难以生长,如能改良,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本文以如东滩涂滨海盐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磷石膏改良剂对滨海盐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磷石膏改良剂能有效的促进小麦的生长,改良剂5的小麦株高比对照2增加47.4%和68.3%,生物量分别增加66.7%和74.4%;随着磷石膏改良剂的用量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逐渐提高,特别是速效磷,改良剂5比对照1分别增加245.8%和463.4%;土壤盐分由原来的有害氯化钠盐占主导转变为对植物无害的硫酸盐,优化了土壤盐分组合;同时土壤的PH下降,与对照1比,下降幅度分别为7.4%和13.7%,且PH值与磷石膏改良剂的用量呈负相关,说明磷石膏对滨海盐土有很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47.
为了能够得到高效降解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 disulfide,DMDS)的菌种资源,降低其残留在环境中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苏州某废弃农药厂附近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一株能够降解DMDS的细菌,并对该细菌进行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鉴定,研究其在不同的初始浓度、转速、pH、温度及外加碳氮源条件下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将分离纯化得到的DMDS降解菌命名为SZT-1,经过表型分析及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鉴定,该菌株序列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Cohn)有98%以上的同源性。SZT-1菌株可以在以DMDS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56 h后进入生长稳定期。经摇床接种培养和一级动力学分析,接种SZT-1可以有效提高DMDS的降解速率,使其半衰期由346.5 h缩短至86.6 h;通过单因素环境条件分析,该菌株在DMDS初始浓度为250mg·L-1,转速为130 r·min-1,pH为5,温度为30℃,外加碳源为淀粉,外加氮源为蛋白胨时,对DMDS的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达50%。试验首次提出了SZT-1对DMDS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在进行相关技术完善后,有望用于治理土壤、地下水中DMDS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较好的高粱大豆合理间作模式,选用中高秆高粱辽杂 19、矮秆高粱辽杂 37 和大豆辽豆 29 作为试验材料,设置 3 种高粱和大豆间作比例,分别为 2∶2、4∶2、2∶4,3 个品种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株高高粱品种和大豆间作对高粱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合理的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粱茎粗,增加高粱干物质积累,中高秆品种辽杂 19 高粱大豆在间作比例 2∶4 处理下产量最高,为 10141.8kg/hm2,矮秆品种辽杂 37 在间作比例 2∶2 处理下产量最高,为8897.5kg/hm2。以上 2 个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间作效果最好,是较为合理的间作模式,在辽西地区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减排,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于2013-2014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冬小麦-大蒜间作小区温室气体减排试验,研究冬小麦间作大蒜对麦田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与环境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冬小麦生长,冬小麦田间作大蒜能分别提高小麦植株鲜质量、穗质量、千粒质量134.67%、2.20%、3.51%;与对照单作小麦处理相比,间作大蒜处理下单位面积农田投入与产出比从1∶9.8提高到1∶16.7,即在相同投入成本的情况下,产出提高70.41%;对小麦间作大蒜处理下,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比对照处理的土壤CH4排放通量分别减少38.35%、16.59%;在小麦整个生长季内,土壤CH4排放通量累计减少了53.45%。研究显示,大蒜-小麦种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出,还同时减少土壤CH4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具有节能减排、提高经济环境效益双重功能,是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0.
配方施肥对滨海盐土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有大片滨海盐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在滨海盐土上开发种植啤酒大麦是沿海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啤酒大麦施用氮、磷、钾肥,其丰缺指标分别为48.1%、87.0%、93.0%,影响粒重的变异系数为6.20%、0.95%和3.16%,影响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4.18%、7.67%和1.49%。肥料效应方程拟合显示,江苏滨海盐土中等肥力地块种植啤酒大麦,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 229.5 kg/hm2、P2O562.5 kg/hm2和K2O 36.2kg/hm2,三者施用比例为1∶0.27∶0.16,将7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基肥时,选择25∶10∶6或相近的配方时,产量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