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于2013-2014年采用成虫诱捕法和挖根取样调查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韭菜田中韭菜迟眼蕈蚊和葱黄寡毛跳甲成虫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世代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栽培模式中周年可发生5~6代,受温湿度影响,设施栽培地比露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发生周期长、发生量大,盛发期主要分布于春、秋和冬3个季节,夏季未发现;葱黄寡毛跳甲成虫周年发生期集中于温湿度适宜的4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温度高、湿度大的8月发生数量少、为害轻。  相似文献   
32.
不同栽培模式下韭菜迟眼蕈蚊诱集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了室内和田间4种栽培模式:温室大棚、简易大棚+小拱棚、小拱棚、露地条件下黄板、糖醋酒液和清水3种方法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果,并研究了黄板尺寸、高度、方向对引诱效果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黄板的诱虫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其次是糖醋酒液,清水最差。其中黄板水平放置的诱虫效果好于竖直放置。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结果一致,黄板尺寸、高度和数量对引诱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390cm2的黄板诱集效果优于其他尺寸,黄板平放于地面时的诱集效果好于离地面10cm和20cm的诱集效果。利用黄板诱杀后对下一代幼虫发生无影响,因此黄板可用于田间监测,不推荐用于防治。  相似文献   
33.
用EPG研究绿盲蝽在4个棉花品种不同日龄叶片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绿盲蝽取食过程中产生6类行为波形:非刺探波(NP波)、刺探波(P波)、撕裂细胞和分泌唾液波(B波)、取食波(S波)、取食中的休息波(R波)、口针拔出(E波),B波包含B1、B2、B3、B4波形,S波包含S1、S2 和S3 波形。NP波、E波、P波、B1波、B2波、S1波、S2波、R波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00%,100%,85%~100%,80%~100%,80%~100%,70%~100%,60%~95%,30%~65%。随着棉花叶片老化,与取食行为相关的波形(P波、B1波、B2波、S波、R波)出现的概率逐渐降低。B4波、S3波出现在取食低龄叶片时,B3波出仅现在取食高龄叶片时。取食8 h内,波形出现的次数为:B波>S波>P波>R波。低龄叶片的取食行为相关波形出现的次数多于高龄叶片。  相似文献   
34.
不同生长时期冬枣受绿盲蝽危害后应激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绿盲蝽刺吸与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后,冬枣不同组织的应激防御酶活性,以及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的冬枣叶、蕾、花、幼果应激防御酶的变化。【方法】在冬枣各生长期(芽期、蕾期、花期、幼果期)易受危害部位(嫩叶、蕾、花、幼果)接入不同数量(1-3头)绿盲蝽和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危害24 h后,采摘不同危害程度的冬枣组织,采用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紫外吸光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冬枣嫩叶组织遭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所产生的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叶片,其中绿盲蝽刺吸嫩叶所产生的应激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冬枣蕾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刺吸胁迫后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胁迫;冬枣花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绿盲蝽刺吸胁迫下POD活性比人工针刺活性更高;冬枣幼果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的应激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受害后冬枣各组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片和花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呈现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OD、CAT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上升的趋势;冬枣蕾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OD和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冬枣幼果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降低,后上升;POD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绿盲蝽的危害胁迫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一系列应激生化反应。冬枣不同组织受胁迫后,参与防御的酶可能不同,嫩叶受胁迫后,3种防御酶均会发生变化,而蕾、花、幼果等繁殖器官受胁迫后,POD活性变化更为明显;绿盲蝽刺吸胁迫(除了物理损伤外,还分泌唾液进行化学危害)比人工针刺(仅有物理损伤)往往能够诱导更高的防御酶活性;随着绿盲蝽的危害加重,冬枣不同组织的受损程度不同,不同的酶活性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35.
铃木氏果蝇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果树上广泛应用的6种杀虫剂为供试药剂,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测定方法测定了铃木氏果蝇实验室种群及山东济南、泰安、莱芜、烟台、云南富民和浙江温州等6个地区田间种群成虫对这几种药剂的敏感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和阿维菌素的相对毒力低于甲维盐、多杀霉素、印楝素、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莱芜种群对印楝素LC50抗性倍数为3.28,敏感性较低外,其它种群对几种药剂均处于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36.
几种因素对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捕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诱集效果试验,就诱捕器不同置放高度、不同置放方位、不同诱芯剂量、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的诱集数量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应用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悬挂高度越高诱捕效果越好,桃树的西方诱捕效果最好;诱剂量以6个诱芯的诱捕效果最好,平均为38.75头/诱捕器,其次为2个诱芯,诱捕效果为31.00头/诱捕器;几种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都有一定的诱捕效果,其中三角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好,其次为自制水瓶诱捕器,诱捕效果分别为138.75头/诱捕器和100.25头/诱捕器。  相似文献   
37.
我国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 其扩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大、为害程度重, 对我国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化学农药作为目前主要的应急防控措施, 对抑制害虫种群扩散迁飞、减轻作物受害、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会逐渐增强, 防控难度将不断加大, 因此, 制定合理的应急防控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国内的研究情况重点从卵、幼虫、成虫等方面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研究进展, 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做好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应用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乳粉剂防治甘蓝菜青虫、小菜蛾,每666.7m2用100~125 g处理,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0.11%~93.76%和90.99%~93.08%,均显著优于或相当于常规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9.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梨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针对目前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以及防治中的问题,提出了掌握关键防治时期,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多项技术措施,形成一整套梨小食心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0.
[目的]明确隐蔽用药对苹果绵蚜的防治效果。[方法]应用"树干缠绕布带法",测定25%噻虫嗪SC、50%吡蚜酮WP、40%呋虫胺SP、24%氟啶虫胺腈SC对苹果绵蚜的防治效果。[结果]25%噻虫嗪SC 100~200倍稀释液、50%吡蚜酮WP 50~100倍稀释液、40%呋虫胺SP 50~100倍稀释液、24%氟啶虫胺腈SC 50~100倍稀释液对苹果绵蚜的防治效果为84.94%~89.28%。[结论]25%噻虫嗪SC、50%吡蚜酮WP、40%呋虫胺SP、24%氟啶虫胺腈SC采用"树干缠绕布带法"施药对苹果绵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生产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