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2篇
  2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华南籼稻丰矮占1号回交导人系群体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华南籼稻丰矮占1号为遗传背景的2套回交导入系群体在水种和旱种条件下农艺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套回交系群体的所有考察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分布较分散,并有高于轮回亲本丰矮占1号和低于供体亲本的导人系,而且产量的变异系数最高,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2套回交系群体的结实率均表现为常规水种显著低于旱种,其他性状则表现为常规水种显著高于旱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Khazar衍生导入系群体的旱种产量与水种产量显著相关,而IR58025B衍生导入系群体的旱种产量与水种产量相关不显著,说明IR58025B带有较多或效应较大的抗旱基因/QTLs.  相似文献   
122.
优质稻新品种华新占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新占是以粤丰占为母本、丰华占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其茎态散、前期生势强、叶色浓绿、产量高、抗稻瘟病、适应性广、抗倒性强、米性软、饭味好.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地区早、晚造种植,每667 m2产量一般为450~500 gk,高产田块可达600 kg,于2006年1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3.
黄银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2013 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产量与对照种优优128(三系杂交稻) 相当。介绍了黄银占的选育过程、选育结果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4.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于农艺性状不够优良,很少在育种中得到利用,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易引进和易获得杂交种子的特性,利用合理的育种策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能在三系保持系、三系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选育中得到广泛利用,包括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培育近等不育系进而选育三系保持系,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引进粳稻血缘选育三系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介绍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关育种情况并展望了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育苗移栽和直播是当前广东应用最广的水稻种植方式。探究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不同种 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广东及华南地区淹水直播的水稻品种,为广东及华南地区直播稻品种选择 和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育成的 25 份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模拟大田淹水成苗试验,并在早、 晚两季的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株高、抗倒伏性、产量等性状,筛选适 宜直播的水稻品种。【结果】粤新银占 2 号、粤农丝苗、粤泰油占等 12 个品种的耐淹成苗率达到 80%;通过分 析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种植模式,发现早、晚季直播稻的生育期比育苗移栽平均缩短 7~15 d;田间抗倒伏表型 鉴定表明,有 11 份水稻品种的抗倒性强;产量分析表明,早、晚季直播产量比育苗移栽表现为增产,平均增幅 分别为 0.99% 和 1.25%。【结论】综合参试品种的耐淹性、抗倒性和丰产性筛选出粤农丝苗、粤美占、五山丝苗、 粤特油占等 4 个品种适宜华南稻区的直播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6.
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60份华南籼稻晚造稻米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蒸煮、外观、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籼稻晚造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粉率和垩白度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胶调度和粒型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入选的3个主成分值分别被称为垩白粒率因子、出糙率因子和胶稠度因子。出糙率因子对食品品质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垩白粒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对食味品质的重要性顺序为出糙率因子>垩白粒率因子>胶稠度因子。讨论了华南籼稻晚造食味品质育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7.
采用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广东省早季不同稻作区种植的同一套不同质量档次新品种(组合)进行品质测定,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的地点效应达极显著水平;垩白粒度、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质、胶稠度、粒型的地点效应不显著。综合分析了广东省新品种(组合)品质性状的现状,讨论了加权法定级的合理性,初步提出了广东省优质稻质量标准意见。  相似文献   
128.
稻瘟病持久抗性在三系杂交稻上的导入续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稻瘟病持久抗性载体品种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稻瘟病抗性品种外选35和矮三芦占等4个品种,与广A、博A两个不育系配组8个组合,重复进行了详细的稻瘟病抗谱测定、数量抗性测定以及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携带的稻瘟病持久抗性基因能在三系杂交稻组合中表达出来,杂交稻的持久抗性育种是可能的;(2)与常规稻类同,数量抗性和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可作为区分杂交稻是否具有持久抗性的指标;(3)数量抗性与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紧密正相关,数量抗性可作为区别高质量抗性组合是否具有持久抗性的重要依据,可以应用温室人工鉴定的数量抗性指标开展稻瘟病持久抗性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129.
"123种植模式"在增城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在增城市进行了40 hm2“123种植模式”示范栽培试验,结果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67 m2产量397.2kg,后作平均每667 m2产值1 876元,同比提高25.7%,并讨论了“123种植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0.
[目的]为揭示优质籼稻关键生育时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为今后的优质籼稻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籼稻美香占2号、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等12个品种(系)为研究材料,测定各品种(系)的稻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和始穗期、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的剑叶SPAD值,并对5个时期剑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