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2篇
  2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近红外分析技术辅助水稻直链淀粉含量育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近红外分析仪两种方法测定水稻种子直链淀粉含量的结果,并与标准碘蓝比色法测定结果进行印证,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分析仪对单粒水稻种子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误差较大,对混合样品的测定结果较准确。讨论了如何在育种中有效地利用近红外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2.
常规水稻是广东省水稻的优势和特色,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1959年矮化育种的成功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常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双竹占、青二矮、窄叶青8号、桂朝2号、双桂1号、双桂36、特青2号、珍桂矮1号、七山占、特三矮2号、粤香占、黄华占等23个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常规水稻品种;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以株型塑造为核心,提出丛化育种、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组群筛选法等育种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将开展以保障粮食安全、改良食味品质及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的高产稳产、香型丝苗、功能营养及绿色高效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广东水稻科研在老一辈科学家创造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当代水稻科研工作者对常规水稻育种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3.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是广东省正在进行的耕作制度变革的关键。从广东6月至9月中旬的灾害性气候和我国水稻抽穗扬花期的高温热害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了华南一季中晚稻的育种战略,并概述了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4.
美香占2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特优质香稻品种,是唯一连续3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籼稻品种.美香占2号是优质稻育种的重要里程碑,被公认为当今时代食味最好的籼稻品种,媲美甚至超越了举世闻名的泰国的Hhao DawkMali,在籼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如粳稻中的中国稻花香和日本越光.介绍了美香占2...  相似文献   
25.
以12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和8个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硬米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两类稻米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低的软米食味优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硬米;硬米食味值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和粒型呈显著正相关,软米食味与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硬米和软米食味值与胶稠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硬米食味值与RVA谱相关性不显著,软米食味值与崩解值和最高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今后的稻米食味品质评价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分类,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食味品质指标进行测定,以便能更加准确地评价不同类型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6.
介绍了高产、优质、抗病、广适型水稻新品种黄软占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载培技术要点。以选育黄软占为例,总结了选育优质常规稻品种的4点体会:建立核心亲本性状的详细档案、设计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案、有机综合田间表型性状与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选择、通过严格的品种比较试验筛选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7.
华南籼稻稻米品质性状早晚季间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华南双季稻作区种植的常规稻品种大多数都是早晚兼用型品种 ,不少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组合也属早晚兼用型。早晚兼用型品种 (组合 )在早晚季种植时稻米品质会有所不同 ,普遍的经验认为晚季稻米的食味品质优于早季 ,但对于稻米蒸煮、外观、碾米、食味等具体品质指标在早晚季的变化尚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本文采用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测定并分析了9个华南籼稻品种 (组合 )在6个试点早晚两季种植的稻谷样品的品质指标 ,试图揭示华南籼稻品种 (组合 )早晚季品质变化的规律 ,讨论了新国标的可操作性。一、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28.
广东水稻品种(品系)的化感作用及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分析了9个审定水稻品种和14个品系的化感能力,同时通过大田试验对其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 :9个水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化感系数,相关分析表明,化感系数与任何农艺性状均无显著相关,这意味着在抑草育种中利用HPLC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9.
丰八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泰国丝苗型优质籼稻新品种 ,2001年2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近年来在广东省有较大面积的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出产量较高、米质优异、有香味、抗病、抗倒性强等特点 ,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华南双季稻区可早、晚季兼用 ,长江流域作二季晚籼种植 ,且适宜中上肥田种植 ,并适宜作抛秧栽培。一、产量表现该品种1998年各地试种约600hm2,综合表现熟期适中 ,耐肥抗倒 ,产量中上 ,一般单产375~400kg/667m2,高产田达500kg/667m2。1999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区试 ,产…  相似文献   
30.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周少川研究员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一文中扼要介绍了核心种质的提出、核心种质的表型研究和育种实践、核心种质的分子育种及核心种质育种探索的重点,较系统地勾勒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的全貌。丰丝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2003年在广东省试种面积达4000多hm^2,2004年3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目前在华南稻区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