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2篇
  2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桃优香占为三系不育系桃农1A与优质常规稻黄华占配组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2等优质稻米;具有高产、优质、株型松紧适中、耐肥抗倒、分蘖能力强、后期落色好等特点,适合在湖南省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2015年6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2.
黄华占是我国矮化育种、超高产育种和优质稻育种成果的综合集成。黄华占比优质稻对照种粤香占和特籼占25增产且显著提高了蒸煮和外观品质;比七桂占增产30%;比汕优63增产极显著,且早熟6 d,品质高3个级别,达国标优质稻一级;与两优培九平产,早熟7 d,品质高2个级别,达部颁优质稻1等。黄华占大面积生产表现优良的耐热性、广适性和耐肥抗倒性强,已通过广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浙江6省(区)审定,江西省南昌市和上饶市引种许可,2010年上升国家长江中下游、云南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区试复试。迄今利用黄华占已育成5个审定品种和4个新品系。该种南方稻区种植面积已达100.68万hm2,创社会经济效益34亿元。  相似文献   
43.
从回交导入群体中筛选耐盐和抗旱水稻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害和干旱已经成为水稻产量的限制因子。培育耐盐和抗旱水稻品种的前提是高效筛选携带耐盐和抗旱基因的单株。本研究以黄华占为轮回亲本,来源于不同国家的46个品种为供体培育的BC2F2群体为材料,进行苗期耐盐和生殖生长期抗旱筛选。尽管供体和受体本身不具备耐盐性和抗旱性,但导入后代普遍出现耐盐和抗旱的超亲分离,表明供体品种普遍存在提高导入后代耐盐和抗旱的有利"隐蔽基因"。与耐盐性表现相比,导入后代出现抗旱株的组合数和每个群体中筛选出的抗旱株数均显著多于耐盐性,表明抗旱"隐蔽基因"更广泛分布在不同籼粳水稻品种中,而且抗旱性可能比耐盐性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机制。研究表明,培育回交导入系加以适当的选择压是发掘耐盐和抗旱"隐蔽基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4.
丰粤占是以丰丝占为母本、粤农占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常规优质稻新品种。该品种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在华南双季稻区可早、晚造兼用,2008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丰粤占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5.
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技术,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DGGE图谱条带的数量及亮度有较大区别,且有几条特征性条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0—15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菜稻菜模式”(RVCs) “休闲轮作模式”(FRCs) “蔬菜连作模式”(VCCs);15—3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FRCs RVCs VCCs。UPGMC聚类分析表明,RVCs 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各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 RVCs和FRCs;与主成分因子1 正相关程度较高的种植模式为:RVCs和VCCs,与主成分因子2 正相关程度较高的是 FRCs。可见,水稻土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种植模式密切相关,这些变化对土壤细菌群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6.
研究了优良食味核心种质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食味品质性状,并结合广东省区试结果提出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结果表明,早季食味品质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宽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倒二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宽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提高6.01个单位。在广州地区早季选种圃对美香占2号衍生系统的产量和食味品质综合改良应注重有效穗多、剑叶宽大和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的选择。晚季食味品质与剑叶宽和倒三叶宽呈显著负相关。着粒密度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提高5.41个单位。在广州地区晚季选种圃对美香占2号衍生系统的产量和食味品质综合改良应注重大穗密粒、剑叶和倒三叶细长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47.
水稻核心种质的育种成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报道了一级核心种质青六矮1号到七级核心种质黄丝占和黄粤占的选育结果。分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在品质育种、高产育种、抗病育种中的育种成效和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的育种效率。讨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的关键和高效保障以及水稻核心种质育种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48.
 选用稻瘟病抗源外选35及其衍生系统持久抗性品种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梅三五2号及其衍生品种矮三芦占、七黄占2号、七袋占分别与野败型不育系博A、优ⅠA、Ⅱ优A、红莲型不育系广A配制共28个组合。以IR36为抗性对照,广陆矮4号为感病对照,对杂交组合及其不育系(保持系)和抗性品种进行了人工接种稻瘟病菌抗谱测定,数量抗性测定和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鉴定。抗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具持久抗性品种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了与持久抗性品种相同的表型特征,即表现较高的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 较好的田间抗性。初步认为:三黄占2号和三芦占7号的持久抗性能导入三系杂交稻组合中。  相似文献   
49.
广东稻、菜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50.
一季中晚稻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期长。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仍为最主要的病虫害,大螟、颖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纹枯病危害总体上有所减轻。防治上应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主,兼顾大螟、纹枯病、颖枯病等多种病虫。通过主抓破口期的全面防治,加强前后期各种病虫害的挑治工作,注意后期稻飞虱的防治,确保一季中晚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