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2篇
  2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71.
五山软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晚季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丰产性好,2017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我们在此报道其育种历程,以扩大该品种在优质稻育种应用中和产业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2.
红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软红米为母本、五山丝苗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常规优质特用稻红米新品种。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201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年广东省种植面积1.9万亩,是目前广东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红米品种。  相似文献   
73.
重点阐明节水稻中华1号的选育过程和选育结果,介绍了中华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水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4.
东莞市"123种植模式"一季中晚稻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4~2005年对“123种植模式”中的菜-稻-菜模式、虾-稻-虾模式和草莓-稻-草莓模式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77 m2产量400 kg、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初步成效,筛选出适合一季中晚稻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黄华占,并讨论了“123种植模式”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5.
新品种丰秀占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秀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米质早季达国优3级,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好等优点,200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6.
一个风华正茂的优质稻新品种——丰华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华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应用“核心种质理论”育成的早中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2002年3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同年进入国家华南早籼优质稻区试和生产试验。2001年广东省种植12000hm2,2002年正在华南稻区快速发展。一、选育过程丰华占的父本华丝占株型好 ,功能叶片窄直,穗中等大小,但着粒密,8项品质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 ,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缺点是抗倒性弱,千粒重较小。母本丰八占1号叶色淡 ,前期叶姿较弯 ,中后期叶直 ,分蘖力较强 ,着粒疏 ,抗倒性强,千粒重较大 ,产量水平5.65~6.96t…  相似文献   
77.
华南抗稻瘿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是华南的主要水稻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最有效的生态控制方法.本文综述1998-2006年抗性育种的进展.用AFLP方法对从中国广东省7个地点采集的4个生物型的DAN指纹进行分析;在对用RAPD和SSR技术分别对抗中国4个稻瘿蚊生物型的基因Gm6精细定位基础上,用与Gm6紧密连锁的STS和SSR标记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创造了一批抗稻瘿蚊的新种质,包括育成了6个栽培稻和6个二系杂交稻和1个三系杂交稻并在农户试种,在中国广东成功地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稻瘿蚊品种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8.
以水稻核心种质的创新利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丰八占及其衍生系列品种丰华占、丰丝占、黄华占、华新占、黄莉占、黄丝占的选育过程及选育结果,从丰产性、优质性、抗病性和适应性等主要性状分析了丰八占及其衍生系列品种育种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79.
丰华占优质高产高效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丰华占在抛秧栽培方式下,3种施肥方式和3种不同抛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株高和秆重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株高有显著影响;施肥方式和种植密度互作效应对整精米率有显著影响;产量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抛植并重施中期肥是丰华占最优的抛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80.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