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2篇
  2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黄华占是由黄新占与丰华占杂交育成的早中晚稻兼用型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高于杂交稻汕优63,米质达国标1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具 有较好的耐热性,同时还是一个两系恢复系。由黄华占衍生出的4个品种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黄华占的育成与利用证明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 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92.
介绍了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粳稻种质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黄粳占的过程,指出黄粳占是应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含有粳稻血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该品种存广东省常规稻新品种区试中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8%以上.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稻二级,中抗白叶枯病.达到广适性超级稻综合指标,于2008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同时还介绍了黄粳占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3.
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指导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品种的进一步遗传改良,2007年早季和晚季在广州进行大田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考查黄华占及其衍生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整合黄华占及其衍生品种在南方稻区省级水稻区试结果,构建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的早季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倒2叶长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和0.825;与每株有效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95。早季总粒数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增加3.17个单位。晚季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4;食味品质与剑叶长、倒2叶长、倒3叶长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8、0.794和0.831。晚季剑叶宽因子减少1个单位,产量增加2.06个单位。广州地区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早晚季有所不同,早季应注重选育大穗、长穗、较长上3叶的株(品)系;在晚季应注重较高千粒重和较窄上3叶的株(品)系。  相似文献   
94.
分别对青六矮1号→绿珍占8号→绿源占衍生系统早季性状和晚季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早季产量和食味品质与15项农艺性状和9项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着粒密度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不完善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粒型呈极显著正相关;2)晚季产量与结实率、穗长和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2叶长和倒3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2叶宽和倒3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品质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早季垩白度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2)晚季穗长因子对产量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整精米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籼稻早晚兼用型品种(系)同一套品种(系)早季种植和晚季种植时,大多数性状及其相互关系有显著差异,同一套育种材料在早季和晚季的株型和品质理想模式有显著不同。讨论了供试材料品种改良的综合育种指标。  相似文献   
95.
五山油占是应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该品种株型集散度中等,分蘖力强,丰产性好,耐寒性中强,晚季米质达国标3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已通过广东省常规稻区试和国家南方稻早籼组区试,2006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6.
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世纪。中国的水稻育种在经历了20世纪的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配套两次革命后 ,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其特色和地位 ,值得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深思熟虑。一 .回顾和启迪建国以来 ,我国的水稻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放后至50年代中后期 ,我国通过大规模的地方品种评选和新品种的省间引种 ,普及了高秆良种 ,早籼的南特号、早籼503、陆财号和广场13等 ,中籼的万利籼、胜利籼和中农4号等 ,晚籼的塘埔矮和浙场3号等 ,中、晚粳的桂花球和黄壳早廿日等 ,晚粳的10509和老…  相似文献   
97.
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77份华南籼稻早造稻米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蒸煮、外观、 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籼稻早造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胶稠度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不完善粒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对食味品质的重要性顺序为胶稠度  相似文献   
98.
五山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分别通过了广东、陕西、四川、安徽4 省品种审定和广西、江西、湖北、湖南、河南5 省(区)引种备案,至2020 年全国已累计推广53.13 万hm2。五山丝苗(R534)还是一个优异的恢复系,至2022 年全国多个单位利用五山丝苗共配组杂交稻58 个组合,108 个(次)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国家审定57个(次),晶两优534、隆两优534、荃优丝苗、荃两优丝苗等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9.
类回交育种的思考及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晰了类回交育种提出的思路,揭示其本质并重新定义了‘类回交育种方法’。类回交育种在具体方法和育种领域上可进一步拓展,具体方法包括:多轮类回交;以单交F1表现优异的组合开展类回交;双亲遗传距离较远的组合开展类回交;单交后代不选目标性状,类回交后代筛选目标性状的类回交。领域可拓展到杂交稻育种,分别阐述了类回交选育恢复系、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的程序,分析了类回交育种的重要性,类回交在杂交稻上利用较常规稻上应更具成效。  相似文献   
100.
植物磷利用研究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作物对磷肥的利用效率约20%~30%,提高水稻的磷利用效率是实现绿色超级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本研究首先对目前植物的磷吸收和运输过程中磷转运体、根构型改变、根际有机酸分泌、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总结了植物长距离及局部磷信号传导和调控的相关基因及网络,最后探讨了植物磷吸收和利用高效基因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植物磷吸收和利用代谢途径的梳理,为培育水稻磷高效的新品种提供设计思路,进而验证磷吸收和利用代谢通路涉及的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调控模式,为提高水稻的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