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5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林业   504篇
农学   253篇
基础科学   461篇
  330篇
综合类   2028篇
农作物   234篇
水产渔业   189篇
畜牧兽医   1083篇
园艺   376篇
植物保护   21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0篇
  1965年   7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探讨红螯螯虾幼虾的饲料豆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替代量,配制5种不同替代水平(0、40%、60%、80%和100%)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重(0.53±0.06)g的红螯螯虾幼虾8周,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肝胰腺消化酶活力及抗氧化活力。结果显示,豆粕替代鱼粉对螯虾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豆粕替代鱼粉的替代量为40%~80%时,红螯螯虾幼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变化;替代量为100%时,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螯虾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豆粕替代鱼粉对螯虾肌肉的脂肪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替代量的增加,螯虾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当替代量为100%时,胰蛋白酶活力显著下降;豆粕替代鱼粉对螯虾肝胰腺脂肪酶、淀粉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没有显著影响;替代量为100%时,螯虾肝胰腺总抗氧化活力(T-AOC)显著下降。结果表明,豆粕替代鱼粉的替代量为40%~80%时,对螯虾的生长性能、肌肉组成、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活力均没有显著影响,替代量为100%时,显著抑制螯虾的生长、胰蛋白酶活力和T-AOC。根据本试验结果,建议红螯螯虾幼虾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替代量为80%。  相似文献   
162.
以新鲜虾血细胞为阴性对照,α-羰基氰化氯苯腙处理的虾血细胞为阳性对照,建立以JC-1为荧光标记的测定虾类血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流式细胞术方法.将凡纳滨对虾离体血细胞经不同浓度Cd2+ (10-9~10-3 mol/L)处理6h后,应用该方法测定血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10-4 mol/L和10-3 mol/L Cd2+导致血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表明该浓度的Cd2+会破坏虾血细胞线粒体的功能.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应用JC-1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测定方法适用于虾类血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3.
为比较不同养殖盐度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抗氧化活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状态,将平均体长为(10.6±1.7)cm的对虾分为高盐度组(20‰)和低盐度组(5‰),饲养2周后,测定肝胰腺和血清中的抗氧化酶及免疫相关酶活力。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在低盐度下肝胰腺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低于高盐度组,丙二醛(MDA)含量高于高盐度组;在低盐度下,血清中GPx活力、T-AOC显著低于高盐度组,MDA含量高于高盐度组;低盐度下,对虾肝胰腺谷丙转氨酶(GOT)和谷草转氨酶(GPT)活力显著下降,而血清GOT和GPT活力显著升高;低盐度下,血清和肝胰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均显著低于高盐度组。结果表明,低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的抗氧化活力和免疫酶活力均受到抑制,脂质过氧化程度升高,肝胰腺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4.
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毒性及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环境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断上升,成为水产养殖中诱发爆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探讨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的毒性以及 p53 mRNA 的影响,通过预试验以及前期资料获取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选取0 mg/L 对照组和20 mg/L 浓度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细胞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含量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运用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 p53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在亚硝酸盐应激12 h 后,对虾血细胞的 NO 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 <0.05),在应激24、48、72 h 后有极显著的升高(P <0.01);ROS 含量在应激12、48、72 h 时有极显著升高(P <0.01),在应激24 h 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升高(P <0.05)。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在应激24、48、72 h 显著下降(P <0.05),p53的表达水平在应激48 h 和72 h 后显著升高(P <0.05)。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应激诱导对虾血细胞产生了过量的 NO 和 ROS,造成氧化胁迫作用,诱导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5.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留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留白"和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关系的研究,提出"留白"与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并以"留白"丰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手法.  相似文献   
166.
在研究雨水的过程中,通过天然降雨来获取试验中所需的降雨效果有很大难度,而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器,能够在短期内对降雨及其对土壤、植被等的影响开展高效探究。因此,文章对人工模拟降雨器的种类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7.
为了解干旱区淡水湖泊沉积物微生物在氨氧化中的功能,利用铵盐培养基对博斯腾湖不同深度沉积物进行驯化培养,结合水环境因子分析混合菌株产亚硝酸盐能力,从中分离纯化氨氧化细菌并对其氨转化能力进行试验。结果表明,6个采样位点12个样品中,11号位点深层沉积物(20~40 cm)混合菌株能有效利用铵盐产生亚硝酸盐,且连续6 d稳定维持其质量浓度高达20 mg/L以上。进而,从该混合菌液中分离得到30株单菌,其中有2株呈现出明显的氨氧化细菌特性。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形态学分析分别鉴定其为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和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相似文献   
168.
小球藻(Chlorella)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属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小球藻科、小球藻属[1].作为最早开发的真核微藻之一,具有高营养价值、生长快速、结构简单、易工业化集成等显著优点.其细胞形态为球形或椭圆形,直径 3~12μm,呈单生或聚集成群状生长[2],分布广泛,多见于淡水、咸水和土壤中.作为地球上最早的...  相似文献   
169.
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研究了添加外源优势菌种固态发酵云南晒青绿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主要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多酚类、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寡糖和多糖的变化最明显。发酵40天后,多酚类物质下降了约60%,儿茶素类下降了80%,黄酮类下降了55%,茶红素下降了90%,水溶性寡糖下降了65%,水浸出物下降了25%,而茶黄素、水溶性总糖和灰分的变化不大。但茶褐素类物质增加了4.5倍,水溶性多糖也增加了5.7倍。这说明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类、寡糖及多糖类物质可作为云南普洱茶的特征成分用于品质判定。实验结果还表明,利用优势菌种发酵晒青绿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熟普洱茶,其理化成分含量可达到陈年普洱茶的水平。实验结果同时还表明,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  相似文献   
170.
玉米抗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玉米倒伏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及机械化收获。通过育种和栽培方式提高抗倒性,对玉米丰产稳产尤为重要。本文综述玉米茎秆力学特性、化学成分、植株形态结构等对个体抗倒性的影响,栽培措施和病虫害对群体抗倒性的调控及玉米茎秆性状的遗传特性,展望未来提高玉米抗倒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