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经济效益。[方法]在哈尔滨市的3个地区、5个试验点,采取田间原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与常规产量9 000 kg/hm2的农户生产模式相比,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模式可节本增效4 422元/hm2。[结论]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具有节本增效的特点,可以在相应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通过6个抗感差异显著的自交系,对黑龙江省12个玉米主产地的玉米丝黑穗致病力分化进行分析,结果鉴别出4个致病类型,即致病类型Ⅰ,包括哈尔滨市、泰来县、大庆市菌株,致病力极强;致病类型Ⅱ,包括双城市菌株;致病类型Ⅲ,包括尚志市、呼兰区、巴彦县、龙江县、明水县和兰西县菌株,属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的主要致病类型;致病类型Ⅳ,包括甘南县和佳木斯市菌株,致病力最弱。通过方差分析,致病类型Ⅰ和致病类型Ⅳ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致病类型Ⅰ和类型Ⅱ、Ⅲ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分析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玉米果穗不同位势子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玉米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子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供试8个玉米品种,中下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34.02~51.38 g,极差为17.36 g,品种之间的变异系数为13.76%;上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28.61~35.13 g,极差为6.52 g,变异系数为7.29%。从灌浆开始至灌浆快增期结束上部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为66.13%~13.18%,中下部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为54.38%~12.10%,随灌浆进程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呈减小趋势。中下部子粒平均灌浆速率始终高于上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大于中下部子粒,且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随灌浆进程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吐丝后56 d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快速增长。品种间各灌浆参数的变异系数均为上部子粒大于中下部子粒。选用子粒灌浆粒位差异小的品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上部子粒灌浆、提高粒重是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也可直接用于还田,起到恢复地力的作用。黑龙江省许多地区将玉米秸秆进行焚烧,不仅浪费资源,同时秸秆焚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通过对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分析,系统论述玉米秸秆在直接还田和离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政府工作职能,科学规划还田比例,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加大科研攻关及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典型地区采用大区对比试验,基于玉米专用控释肥施用,设置常规垄作(CK)、二比空(M1)和大垄双行(M2)3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群体光合及碳氮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M2处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瞬时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80%、27.68%和27.72%,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丙酮酸磷酸二激酶、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6.69%、15.98%、4.65%、5.49%和33.42%,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15.14%、17.80%、54.99%和27.73%。  相似文献   
18.
姜宇博  李爽 《大豆科学》2016,(6):1018-1024
基于"大农机、大规模"视角,以位于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的15个现代农机合作社为样本,通过调研获取大豆生产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模型分析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大豆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样本中,2个样本是DEA有效的,样本有效率为13.3%;与种植多种作物的农机合作社相比,专业从事大豆种植的农机合作社生产效率更高;人力投入冗余与单位面积产出不足是影响非DEA有效样本纯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合作社种植规模、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是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应通过理论和经验的学习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适度扩大大豆种植规模,吸引更多农户参与规模化生产,通过提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促进大豆生产的节本与增效。  相似文献   
19.
不同光照强度对东北春玉米土壤物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变玉米垄向栽培,明确不同光照强度对玉米高光效生产差异性。此试验通过设计东西垄、南北垄、东南西北垄、西南东北垄四种垄向(4种不同光照强度),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玉米垄体温度、垄沟温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及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4种光照强度对垄体温度总体表现南北垄>东西垄>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垄沟温度总体表现东南西北>南北垄>东西垄>西南东北,土壤相对含水量总体表现南北垄>东南西北>东西垄>西南东北,产量总体表现西南东北>南北垄>东西垄>东南西北,但所有测试指标处理间均未达差异显著水平,说明垄向栽培方式不是影响土壤物理指标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试验数据和生产实践,黑龙江省采取南北垄和东西垄更有利于田间作业,降低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20.
玉米平作耕层水热动态及其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展低碳农业、探讨玉米低碳高产耕作栽培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对玉米平作与垄作耕层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前期,田间尚未封垄时如遇干旱,平作较垄作更有利于蓄水保墒,抵御干旱。中耕之后,平作与垄作土壤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异;平作耕层土壤温度上升或下降幅度均小于垄作,平作较垄作能更好地抵御低温或高温危害;玉米平作与垄作产量上没有显著差异。调查数据表明,玉米平作比常规垄作节约柴油22.2 L.hm-2。推广应用平作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