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1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1996年11月开始实施的棉铃虫监测和预报技术项目是一项引进国际先进病虫预测预报技术项目。本项目主要引进了澳大利亚热带害虫管理研究中心(CTPM)研究开发用于模拟昆虫发生趋势的通用制模软件DYMEX,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info、Arcview、Mapinfo,以及环境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系统软件。DYMEX操作简便,界面友好,适宜普通使用者应用。其中建模部分依据各种试验数据、资料,运用生态学知识,建立害虫发育模型;模拟模块根据所建模型,以气候(最低、最高温度,降雨)、土壤湿度、用…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区首次发现绿盲蝽严重为害农作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7-8月, 在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和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见绿盲蝽高密度种群, 玛纳斯县棉花、葡萄等作物上绿盲蝽为害严重, 这是新疆地区绿盲蝽为害农作物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2—2012年间691个气象站点7、8月份连续最热10 d均温低于越夏临界温度22℃或23℃的年概率,比较了ArcGIS中反距离权重法、局部多项式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法和普通克里格法4种插值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划的影响,采用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插值法进行了条锈病菌越夏区划;以2002—2012年间7、8月份连续最热10 d的平均温度均值作为区划指标,利用ArcGIS的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法进行了高程插值。结果表明,2002—2012年每年的7、8月份连续最热10 d均温低于越夏临界温度的年概率在20%以上的地区可以认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区,年概率在5%~20%的区域可以视为越夏过渡区,年概率在5%以下的地区可以视为不太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区域。表明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仍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北、川西北地区,但越夏范围有一定缩减。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全国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越冬基数、品种抗性布局和种植方式以及冬、春季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等因素,判断2015年全国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仍呈偏重发生态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害虫性诱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结合从2009年开始的多地、多作物、多年田间试验示范,集中研究了与重要农业害虫性诱监测密切相关的性信息素配比和剂量、种专一性、微量组分、缓释、诱捕器结构及其应用技术,解决了性信息素种间细微差别、种内地理区系差异、信息素化合物的纯化以及稳定保护和缓慢均匀释放等影响测报精准度的关键问题,开发了适应昆虫飞行行为、利于捕获收集的系列诱捕器,配合组装了成套的田间应用技术,开发了性诱自动计数系统,简化了害虫诱获鉴定操作,促进了虫情自动化记载传递,丰富了弱光性害虫监测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害虫监测预警轻简化、标准化、自动化。分析提出为促进性诱监测技术的发展,要建立性诱监测技术的科学评价体系,并在迁飞性害虫、同种害虫的不同地理种群监测中开辟性诱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是近年中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为害程度最重的一年。北方春玉米区玉米螟持续严重为害,东北、华北三代粘虫、大斑病严重发生。总结了2012年玉米螟、粘虫和大斑病等重大病虫发生特点,分析了适宜天气条件、病虫源的逐年和逐代积累、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导致玉米病虫害重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玉米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提升科学防病治虫水平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旨在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玉米测报工作,指导玉米病虫害防治、有效控制危害、保障玉米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提"葡萄是由美国加州农业大学育成的优质葡萄新品种,欧亚种,穗大(平均穗重1500-3000g,最大穗重可达4000g)、粒大(平均粒重12g,大者可达20g)、丰产,果肉硬脆、果肉鲜红、果味甘甜、品质佳.果粒圆形或卵圆形、果刷粗长、果粒着生牢固、不易脱落、耐贮运、综合经济性状优良.该品种晚熟,鸡西地区宜采用大棚栽培,栽后第二年就少量见果,第三年丰产,亩产1500-2000千克,每千克10元,亩效益15000-20000元.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昆虫采样系统用于棉盲蝽田间虫量调查的效果,于2010年在江苏省大丰市蚕豆田和茼蒿田绿盲蝽1代和2代4龄、5龄若虫发生盛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吸虫器抽吸虫量高于或等同于常规拍打法,且可获得各虫龄或虫态,但对5龄以下若虫虫体有损伤。因此,建议吸虫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选择在3龄若虫高峰后进行;取样单位蚕豆田每点抽吸1m2、茼蒿田每点抽吸0.25m2,尽量抽吸植株的中上部(嫩头或花);缩短抽吸时间,以减少长时间操作、机器振动对虫体的损伤。同时对设备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据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北方省(自治区)植保站监测,原为次要害虫的双斑长跗莹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称双圈莹叶甲、双斑莹叶甲近年在玉米、大豆、棉花及一些蔬菜等多种作物上为害程度明显上升.具为害作物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和虫口密度高等特点,对农作物生产造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20.
为选择适用于新疆棉区盲蝽的诱测灯具,准确掌握棉田盲蝽种群发生动态,于2015、2016年选择3#灯(418nm)、7#灯(506 nm)、11#灯(572 nm)和黑光灯,在新疆沙湾、库车、麦盖提3个站点进行了诱测试验。4种灯具在沙湾和库车诱到了牧草盲蝽、苜蓿盲蝽,在麦盖提诱到牧草盲蝽;沙湾牧草盲蝽占比为37%~50%,库车牧草盲蝽占比为94%~97%。观测期内诱测盲蝽合计数量,11#灯高于黑光灯,3#灯接近,7#灯低于黑光灯;合计峰值,3#灯、11#灯效果与黑光灯接近,7#灯稍低。诱测棉铃虫和玉米螟数量,3#灯、11#灯与黑光灯接近,7#灯仅为黑光灯的1/2;诱测草蛉数量,11#灯、3#灯高于或接近黑光灯,7#灯稍低;3#灯、7#灯、11#灯对3种地老虎诱测效果明显不如黑光灯。因此,4种灯具都可作为新疆盲蝽监测和防治的应用工具,诱测盲蝽应首选11#灯,其次是3#灯、普通黑光灯;作为棉花害虫诱测的通用工具,应首选诱测谱更广的普通黑光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