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籽粒植酸、蛋白质和矿质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寒地水稻优质栽培的氮肥施用方式,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2年(2017-2018年)田间试验,设置4种氮肥运筹方式:习惯施肥(T1,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6:3:1)、氮肥后移1(T2,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4:3:3)、基于T2的减氮施肥(T3,施氮量13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4:3:3)和氮肥后移2(T4,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5:3:2),其中以T1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籽粒植酸、总蛋白质及组分、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品种对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T1相比,T2、T3和T4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平均分别显著降低了31.92%、48.94%和21.28%;T2、T3和T4水稻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以及总蛋白质含量均增加,且T2作用效果更明显,分别较T1显著提高了0.14、0.10、0.45和0.60个百分点(2017年两品种均值);T2和T3的醇溶蛋白含量略有降低,T4则略有增加,但与T1差异均不显著;T2和T3水稻籽粒中Cu、Mn、Fe、Ca、K、Zn含量均增加,且T2增加更明显,T4水稻籽粒中各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则无明显规律。通过分析氮肥运筹下水稻籽粒植酸含量与蛋白质、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可知,植酸含量与总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以及Cu、Mn、Fe、Zn、Ca、Mg、K含量均呈负相关,其中与球蛋白含量和2018年Zn和C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氮肥平衡分配能降低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增加总蛋白质和矿质元素含量,有效改善蛋白质组分,从而提高稻米营养品质。本研究结果为寒地稻米的优质栽培的氮肥运筹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种氮肥运筹方式:零氮空白处理T0、农民常规施氮T1(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追肥1∶追肥2=6∶3∶1)、平衡施氮T2(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减氮10%施肥T3(施氮量135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调节氮肥前移T4(施氮量150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5∶3∶0∶2),其中以T1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高效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和T3的增产幅度分别为4.12%~12.79%和2.17%~7.11%,T4减产幅度为3.91%~17.32%;T2、T3改善了寒地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的群体结构,提高了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茎、鞘的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此外,T2和T3也分别提高了齐穗期和灌浆盛期的高效叶面积以及拔节至成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并使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分别显著降低了17.92%和28.92%;T2、T3和T4虽然降低了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水稻光合物质生产,但拔节至成熟期的光合势、群体生长势和净同化率均高于T1。综上所述,平衡施氮方式和减氮施肥方式能有效地控制移栽至拔节期的物质生产,提高了齐穗期至成熟期光合生产和干物质转化效率,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构建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于 2017~ 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 3种栽培方式,即当地农民栽培方式(FP)、高产栽培方式(HY)和超高产栽培方式(SHY),其中以 FP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下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光合特征参数、群体生长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与FP相比,HY和 SHY的增产幅度在 2年间分别为 9.85%~ 24.78%和 12.76%~23.54%;HY和 SHY显著提高了各时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及水稻高效叶面积率;HY和 SHY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 CO 2浓度;HY和 SHY在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均显著高于 FP;HY和 SHY显著提高了水稻群体干物质重及叶、茎、鞘的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可见,高产栽培方式和超高产栽培方式通过提高水稻群体物质生产能力,从而实现了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于2017-2018年,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种氮肥运筹,即不施氮肥(N0)、农民常规施氮(N1,纯N总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6:3:1)、平衡施氮(N2,纯N总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4:3:3)、平衡减氮施肥(N3,纯N总量13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4:3:3)、氮肥前移(N4,纯N总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5:3:2),其中以N1为对照,研究不同氮肥运筹下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地上部分植株含氮量、穗部氮素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N1相比,N2和N3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1.45%和5.71%,且N2与N1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而N4的产量减少了10.43%;N2和N3齐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含氮量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均得到显著提高,而N4显著降低;N2和N3显著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NFP),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依存率(SNDR),且N2的NRE和NAE高于N3,而N4显著降低了NRE,显著提高了SNDR。综上,平衡施氮和平衡减氮施肥通过调整施氮量、施氮比例及施氮时期,可协同实现苏打盐碱地水稻高产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本研究结果为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的氮肥运筹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膜下滴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其显著的节水、节肥和增温效应,近年来在水稻生产中开始应用。本研究以"空育131"材料,采用随机试验设计,研明镁肥对寒地膜下滴灌旱种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寒地水稻膜下滴灌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镁肥的施用增加了膜下滴灌旱种水稻的穗长和单穗重。施用镁肥,膜下滴灌旱种水稻的穗数/m2和结实率分别增加了3.95%和11.98%、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降低了0.47%和2.10%。镁肥的施用增加了膜下滴灌旱种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寒地早粳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寒地早粳稻优质育种工作,对205份寒地早粳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类鉴定和筛选,并探讨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矮秆类型水稻品种碾磨品质和食味品质较好,矮秆品种外观品质较好,株高越高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中穗型品种粒长较短。中长剑叶类型品种碾磨品质较好,短剑叶类型品种食味品质较好;随着剑叶长度增加,稻米粒长变长,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降低。直立型品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较好,平展型品种粒型较细长。优质寒地早粳稻株型模式为株高在70.0~90.0 cm,剑叶长度在20.0~35.0 cm,穗长中短,剑叶角度≤20°。  相似文献   
18.
以94份寒地早粳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膜下滴灌旱种对寒地水稻(Oryza sativa L.)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旱种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粒长、精米粒宽、精米长宽比、精米垩白粒率、精米垩白度、精米白度、糙米蛋白质含量、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糙米脂肪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的影响具有双向性。膜下滴灌旱种减小了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粒长、精米粒宽、精米长宽比、精米垩白度、精米白度、糙米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值的变异度,增加了精米垩白粒率、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异度。糙米率、精米率、精米粒长、精米粒宽、精米长宽比、精米白度、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糙米蛋白质含量、糙米粗脂肪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值对膜下滴灌旱种的反应较迟钝,整精米率、精米垩白粒率和精米垩白度对膜下滴灌旱种的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优质育种工作,本研究选取53份黑龙江省2000~2016年审定推广的水稻品种,根据品种审定年份不同,对其株型及品质性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株型上的变化为:剑叶变宽,倒3叶变长变宽,倒2、3叶基角变小;株高变高,倒3节间变长、倒2节间变粗;穗长变短,粒数增多,粒重增加,二次枝梗结实率逐渐增高。品质性状上的变化为: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蛋白质含量降低,食味评分提高。倒2、3叶基角小,倒2、3节间较长,一、二次枝梗结实率高利于稻米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