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西藏三大优良牦牛类群产乳性能及乳品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1997-1998年对嘉黎、帕里、斯布三大优良类群的成年母牦牛进行了产奶性能的测定与乳品分析,结果表明帕里牦牛的产乳量最高(199.80 kg);其次是斯布牦牛(179.70 kg);嘉黎牦牛最低(147.00 kg),产乳量均低于国内外其他牦牛。乳品分析结果为帕里牦牛乳蛋白质含量为5.73 %,乳脂率为5.95 %,乳糖为3.77 %;斯布牦牛为5.27 %,7.50 %,3.49 %;嘉黎牦牛为5.10 %,6.75 %,3.56 %,并且发现嘉黎牦牛乳中含有微量的硒(0.0064 mg/kg)。  相似文献   
22.
<正>牦牛是生活在海拔3 000 m以上,对高寒、缺氧、枯草期和冰封期长达半年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强适应能力和抗逆能力的一种特有畜种。主要分布于亚  相似文献   
23.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的序列多态性、遗传多态性及其系统进化关系,对西藏15个牦牛类群150个个体的mtDNA ND6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多态位点和单倍型数目,计算了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并构建了分子聚类关系图和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牦牛mtDNA ND6基因全序列长度均为528bp,T、C、A和G 4种碱基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2.2%、7.6%、20.9%、29.3%,存在一定的碱基组成偏倚性。序列变异中存在转换、颠换2种核苷酸变异类型,其中转换37次,颠换2次,表现出较强的转换偏倚性。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7种单倍型,其中Hap_1为西藏牦牛类群的主流单倍型,其余6种单倍型为部分类群所特有。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2978、0.00191,揭示西藏牦牛mtDNA ND6遗传多样性较贫乏。根据遗传距离构建了分子聚类关系图,表明西藏15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根据7种单倍型序列构建了单倍型系统发育树,表明西藏牦牛存在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对牦牛毛绒品质和毛微量元素的测定,得出其是否与牦牛抗寒性能有关。[方法]选择西藏阿里地区的不同年龄阶段牦牛对毛绒品质和毛中钙Ca、铜Cu、铁Fe、镁Mg、锌Zn等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半野血牦牛的被毛分析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毛绒细度逐渐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6~8岁半野血牦牛被毛和血液中的铁、钙含量较高,可能与牦牛为了适应缺氧气候条件有关。[结论]牦牛毛绒品质和微量元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长趋势,以6~8年龄阶段较好,这将对牦牛抗寒能力的改善及其他高原品种营养代谢调控,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5.
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产毛性能及毛绒主要物理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藏三个优良类群牦牛毛绒的生产性能及毛品质特性 ,有计划地开展牦牛毛绒产品的开发利用。本课题于 1 997年至 1 998年两年的时间 ,对西藏的嘉黎、帕里、斯布牦牛进行调查 ,以随机采集毛样法 ,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 ,帕里成年牦公牛剪毛量为 0 .71kg ,母牛为 0 .1 9kg。公母牛平均产绒量为 0 .6kg ,含绒率为 56 .75% ,绒毛细度 1 8.1 3~ 2 7.4 9μm ,强度为 1 2 .1 2~ 2 6 .4 2CN。斯布成年牦公牛的剪毛量为 0 .8kg,母牛 0 .1 6kg,公母牛平均产绒量为 0 .5kg,含绒率为 4 7.87% ,绒毛细度为1 9.90~ 32 .89μm,强度为 1 3.38~ 2 9.6 8CN。嘉黎成年牦公牛的剪毛量为 0 .6 9kg,母牛 0 .1 8kg ,公母平均产绒量为 0 .6kg,含绒率为 6 5.4 8% ,绒毛细度 1 8.74~ 33.83μm ,强度为 1 4 .1 8~ 30 .4 2CN。由此说明 ,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具有较强的毛绒生产潜力 ,毛纤维细度小、强伸度好 ,是毛纺工业较好的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26.
通过大田试验,以深优9516为对照,研究了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087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Y两优087的总干物质生产量比深优9516约高10%。具体来看,Y两优087灌浆盛期前的干物质积累量比深优9516高224.9 g/m2,而灌浆盛期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却比深优9516低107.9 g/m2。Y两优087灌浆盛期前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较高有关,而其灌浆盛期后较低的干物质积累量则与其叶片衰老较快(表现为叶片氮含量下降快)有关。因此,在Y两优087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防早衰措施。  相似文献   
27.
西藏牦牛mtDNA COⅢ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个西藏牦牛类群111个个体的mtDNA COⅢ的全序列进行测定,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及分类。【结果】①西藏11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Ⅲ全序列长度均为781 bp,基因间没有内含子,共编码260个氨基酸,启始密码子AUG(ATG),含一个游离碱基。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2%(T)、29.4%(C)、26.1%(A)和15.2%(G),有一定的偏倚性。②发现西藏牦牛的mtDNA COⅢ共有18种单倍型,11个牦牛类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378—0.844。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mtDNA COⅢ遗传多样性。③在mtDNA COⅢ的20种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为11.92%,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为0.77%。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亲水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1.15%、4.62%、29.61%和54.61%。④从mtDNA COⅢ来看,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3大类,即帕里牦牛(PL)系、巴青牦牛(BQ)系、斯布牦牛(SB)系。【结论】西藏牦牛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分为3大类;结果支持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牦牛属,Poephagus)的观点。  相似文献   
28.
旨在克隆西藏类乌齐牦牛乳酸脱氢酶(LDHB)基因并检测其组织表达情况,为给进一步研究LDHB在高海拔地区的极端低氧适应性及能量代谢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类乌齐牦牛LDHB基因CDS区全长1 004bp,编码334个氨基酸,存在2处碱基突变,导致密码子分别由AAG→GAG(赖氨酸→谷氨酸)、ATC→AGC(异亮氨酸→丝氨酸);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36.72ku,为疏水稳定性蛋白,功能预测在糖酵解及氧化还原等过程中发挥主要功能;系统进化树表明,西藏类乌齐牦牛与九龙牦牛、黄牛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山羊、宽吻海豚、猪、马、羊驼和野生双峰骆驼,与鸡、乌鸦、非洲爪蟾和鲤鱼较远;定量分析显示,LDHB基因在牦牛肺脏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心脏和肝脏,推测该基因与牦牛抗缺氧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对牦牛毛绒品质和毛微量元素的测定,得出其是否与牦牛抗寒性能有关.[方法]选择西藏阿里地区的不同年龄阶段牦牛对毛绒品质和毛中钙Ca、铜Cu、铁Fe、镁Mg、锌Zn等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半野血牦牛的被毛分析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毛绒细度逐渐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6~8岁半野血牦牛被毛和血液...  相似文献   
30.
试验旨在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EPO)、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相关性。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6个牦牛类群(中甸牦牛、麦洼牦牛、斯布牦牛、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申扎牦牛)以及三江黄牛共375头耳样,提取DNA并分别构建DNA池,采用直接测序法结合PCR-RFLP检测分析EPO、PPARα基因的多态性,最后应用SHEsis软件统计分析候选基因SNPs与牦牛高原适应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PO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rs527G→A、rs1031A→T、rs1192T→C;PPARα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rs77363C→T、rs77471C→A和rs77534C→T。χ2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EPO基因3个SNPs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PARα基因的rs77363C→T位点上,6个牦牛类群都处于平衡状态(P>0.05),在PPARα基因的rs77471C→A和rs77534C→T位点,麦洼牦牛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倍型分析得出,EPO基因的ATC单倍型在高海拔地区牦牛中的分布频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PPARα基因的TAC单倍型在6个牦牛类群中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研究表明,EPO、PPARα基因可作为牦牛适应高原环境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探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