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探讨 ELIP1基因在冬油菜抗寒中的作用,克隆白菜型冬油菜 ELIP1基因的CDS序列,并对其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和不同抗寒品种间在低温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LIP1蛋白编码19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0.472 8 ku,等电点9.24。序列比对分析表明, ELIP1基因在弱抗寒品种发生突变位置少于抗寒品种;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弱抗寒品种‘Lenox’和‘Neib’聚为一类,‘天油2号’‘天油4号’‘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和‘陇油9号’聚为一大类。qRT-PCR分析表明,冬油菜 ELIP1基因在不同抗寒品种间存在表达差异,低温下, ELIP1基因在超强抗寒品种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寒性相对较弱的品种,说明 ELIP1基因在冬油菜响应冷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2.
越冬作物覆盖还田是提高新修高标准农田地力措施之一,为了研究不同覆盖作物秋季播种后还田量及对后茬作物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陇东旱塬开展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冬油菜覆盖还田生物产量最高达1 038.26 kg/亩,后茬玉米、马铃薯、大豆经济性状也优于其他处理,产量较对照分别增产20.27%、15.52%和16.81%。  相似文献   
43.
群体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研究了西北旱寒区大田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角层结构、含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在120万株/hm2~60万株/hm2,越冬率可达到80%以上。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为3 160.05 kg/hm2、3060.00 kg/hm2、2 860.05 kg/hm2、2 431.05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分枝部位增高,单株总分枝数减少,其中二次分枝减少大于一次分枝,主花序长度减少,角长、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均降低。含油率也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含油率分别为43.12%、41.91%、41.93、38.9%,以60万株/hm2含油率最高,达到43.12%。在西北旱寒区,冬油菜合理的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4.
采用不同体积分数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种子,研究其发芽率、成苗率及苗期植株形态特征、叶片和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EMS对油菜‘陇油7号’发芽率和成苗率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0.6%为半致死量;EMS对油菜的生长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用一定体积分数的EMS处理油菜种子其抗逆性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45.
抗草甘膦春油菜RG1和RG2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草甘膦春油菜RG1、RG2在永登、靖远县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RG1含油率44.00%,含芥酸0.48%,含硫甙10.8 μmol/g,在两地的产量分别为3 951.2 kg/hm2和3 847.3 kg/hm2,较对照陇油5号分别增产9.03%和7.38%.RG2含油率为43.50%,含芥酸0.43%,含硫甙12.7 μmol/g,在两地的产量分别为3 561.2 kg/hm2和3 534.0 kg/hm2,与对照陇油5号产量相当.RG1、RG2在两地的生育期约110~112 d,适宜我省春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46.
北方不同生态区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地区的生长发育特性,明确冬油菜北移的适应区域,扩大冬油菜的种植区划,本研究通过分析18个冬油菜品种在17个不同生态区5 a的农艺性状变化,用适定性参数法、变异系数法分析其稳定性,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能够安全越冬的地区农艺性状均很优良,且优于胡麻和春油菜等同类型的其他油料作物;品种间、年份间变化不明显,稳定性高。影响冬油菜农艺性状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其次是海拔、纬度、越冬率等。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极端低温低、低温来临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些气候特点决定了冬油菜农艺性状在不同的生态地区间差异十分明显。与冬油菜原种植北界甘肃省天水市(北纬34°6′)相比,在北纬36°以北的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白菜型冬油菜的株高、分枝部位明显降低,分枝数减少;且因花期冻害存在分段结实的现象,突出的表现为主花序长,而主花序角果数少且分布不均匀。但这些地区籽粒灌浆期相对低温,灌浆期较长,且昼夜温差较大,降低了呼吸消耗,因此角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北纬43°77′)、塔城市(北纬46°74′)、拜城县(北纬41°82′)等极端寒冷的地区,由于冬春季积雪覆盖,减弱了冬季冻害和春季干旱,反而农艺性状优良,是发展冬油菜的潜在产区。因此,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是可行的,能够安全越冬的地区冬油菜均能正常生长,农艺性状优良,且由于角粒数和千粒重存在潜在优势而使冬油菜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7.
北方旱寒区不同生态条件冬油菜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顺义、甘肃酒泉、甘肃靖远布点,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生育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在60万耀120万株/hm2,越冬率可达到80%以上。冬油菜生育期有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缩短的趋势,密度为60万耀90万株/hm2时,生育期为279 d,120万耀150万株/hm2时,生育期为276 d。群体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越冬率、生育期、产量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变化。试区适宜的群体密度为60万耀1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8.
干旱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苗期抗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特性进行研究,了解不同生理指标与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耐旱性的相关性,筛选耐旱品种或种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油菜游离脯氨酸(Pr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逐渐增加,丙二醛(MDA)质量分数先降低后增加。MDA与苗期干旱胁迫后幼苗成活率呈极显著相关,POD与幼苗成活率呈显著相关,可作为鉴定白菜型冬油菜抗旱性鉴定的首选指标。综合来看,8个品种中天油7号对干旱反应敏感,表现为不抗旱;陇油7号对干旱反应迟钝,为强抗旱品种;天油2号、陇油9号、天油5号为弱耐旱抗品种,陇油6号、陇油8号、天油8号为中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49.
芸芥(Eruca sativa Mill.)对菌核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芸芥和甘蓝型油菜进行苗期菌丝块接种鉴定和花期带菌牙签鉴定表明,芸芥品种总体抗性水平高于甘蓝型油菜。所鉴定的32个芸芥品种中,抗病品种22个,占供试品种68.8%,感病品种10个,占供试品种31.2%,没有中感和高感品种。所鉴定的3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抗病品种10个,占供试品种的31.3%,感病品种22个,占供试品种的68.8%。在芸芥中有毛类型与无毛类型有一定差异,有毛类型抗性较强。当接种菌核菌后,芸芥体内酚类物质含量迅速增加,36h后达较高水平,以后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50.
陇油一号是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加拿大油菜品种米达斯(Midas)中经7年系统选择培育的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1987年8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8年4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陇油一号。该品种具有含油率高,品质好、高产、适应性广等特点,来自省内外的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