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7篇
  6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蓝藻与稻草混合厌氧干发酵的可行性及产气特性。[方法]采用批量发酵的方式,比较蓝藻、稻草以及蓝藻与稻草混合发酵产沼气的能力。[结果]接种物与物料偈(干物质)1:1时,在恒定温度为35℃的发酵环境中停留60d,单独蓝藻厌氧发酵佟产气率为267ml/g,单独稻草厌氧发酵偈产气率为320ml/g,而蓝藻与稻草TS1:1混合发酵物料Ts产气率为362ml/g,比单独蓝藻、稻草厌氧发酵产气率都高。[结论]蓝藻与稻草混合发酵有利于厌氧发酵产气的进行,可以有效提高发酵物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2.
为获得含有天花粉蛋白( TCS)的转基因欧美杨108植株,进行了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导入欧美杨108的研究。将北京大学惠赠的含有TCS启动子及结构基因的质粒pT1-3经Sac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与同样双酶切的载体pCambia1301用T4 DNA连接酶相连,转化大肠杆菌,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tPro-TCS。将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LBA4404,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欧美杨108中。结果表明,共得到18个潮霉素抗性愈伤和抗性芽,转化效率为4.3%。抗性体经PCR和PCR-Southern检测,初步确认TCS基因已经导入到欧美杨108中。  相似文献   
33.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是茄属的第三大栽培作物,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茄子黄萎病又称凋萎病,俗称“半边疯”,是威胁茄子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维管束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可大幅度降低茄子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了解和掌握茄子黄萎病发病症状及其规律,及早预防,以减少它的危害十分必要。笔者围绕近年来在茄子黄萎病发病症状、致病机制、抗黄萎病机制和综合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茄子黄萎病研究进展,旨在为茄子抗黄萎病分子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促进我国茄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4.
为深入了解暴马桑黄三萜合成途径的调控机理,基于前期测得的转录组数据,同时结合基因组数据(GenBank登录号为LNZH00000000.2),筛选得到暴马桑黄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lanosterol 14-alpha-dem-ethylase,LSD)基因序列,并设计特异引物.以暴马桑黄菌丝体总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LSD基因cDNA序列全长,命名为SbLSD1(登录号为MN640689).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bLSD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746 bp,编码58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5.96 ku,没有信号肽,在53~75位氨基酸序列之间含有一个跨膜螺旋结构,属于P450超家族成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暴马桑黄LSD1蛋白和灵芝LSD蛋白同源性最高.将SbLSD1基因cDNA序列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获得重组质粒pET-32a-SbLSD1,然后将其转入Escherichiia coli BL21中进行SbLSD1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SbLSD1基因成功表达出蛋白,并在63~75 ku出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蛋白条带.通过对SbLSD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暴马桑黄三萜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5.
为探明金沙江上游叶巴滩至苏洼龙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对设置的13个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4门44属120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门类。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0.13×106 cells/L和0.08 mg/L。t检验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种类、细胞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平水期。冗余分析(RDA)显示:在平水期,N营养盐(TN、NH3-N)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在丰水期,除N营养盐(NH3-N)和pH外,水温(WT)和溶解氧(DO)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6.
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变化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探究适合小麦生长的施肥模式越来越重要。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种氮磷配施模式(N0P0,N45P45,N90P90,N135P135和N180P180)对盆栽土壤进行处理,分析“九麦2号”不同生育期叶片耐热性电导率和荧光拐点变化特征及不同处理间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①三叶期时,“九麦2号”叶片在N90P90处理下,耐热性最强。返青期和拔节期时,以N135P135处理下,小麦叶片耐热性能最强。②三叶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也达到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8.00℃;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0.71 ℃。③返青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95℃;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1.76 ℃。④拔节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37℃;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6.70 ℃。根据结果,显示N90P90和N135P135处理下,小麦的热生理特征表现最佳,为后续的中试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由青枯雷尔氏杆菌引起的土传细菌性病害,给我国烟草种植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目前采用的各种防治措施效果不甚理想。为系统明确多种防治措施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进一步优化综合多种防治措施,本文以烟草青枯病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探究耕作制度、土壤改良、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土壤消毒技术对烟草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并对后续烟草青枯病综合防治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和分析。本文可为综合优化烟草青枯病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对提高烟草经济价值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8.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并简要就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35S启动子安全性、载体骨架序列安全性、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9.
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的设计及环境湿度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普洱茶发酵是采用人工在车间内自然渥堆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保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湿度的均匀性,对普洱茶生产厂房和发酵车间进行设计和研究,将微生物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融为一体,使普洱茶的生产规范化,并具有科学性。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结合了传统发酵的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控制技术及设备,由湿度传感器、PLC主控设备、计算机处理系统、加湿设备和监控系统等构成。本文通过构建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对车间内的环境湿度进行控制,使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的环境稳定,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了生产试验,得到试验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处理,从试验数据中找出普洱茶发酵湿度对普洱茶品质形成影响的一些规律,为普洱茶发酵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相应的科学参数。  相似文献   
40.
为了建立零售鸡肉中沙门氏菌的生长预测模型,以在超市购买的新鲜鸡肉和肠炎沙门氏菌作为研究对象,选择4、10、16、25、30、37℃条件,对肠炎沙门氏菌在零售鸡肉中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绘制生长曲线。对一级模型,用Curve Expert软件中的Gompertz、Richards、Logistic 3种模型和DMFit软件中的Baranyi模型进行拟合,以确定最适用模型。4种模型拟合后的Baranyi模型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数据表明该模型拟合程度最好,最适合预测沙门氏菌在鸡肉中的生长动态。二级模型是将一级模型拟合的数据带入Ratkowsky方程。此方程描述的是温度对最大生长速率的影响。通过准确因子、偏差因子以及均方根误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准确因子为1.129 698,偏差因子为0.984 85,均方根误差为0.091 5,决定系数R2为0.982 5,说明建立的模型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