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中国马铃薯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肥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零散理论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中国马铃薯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马铃薯土壤第1~7级全氮丰缺指标依次为≥2.22、1.55~2.22、1.08~1.55、0.76~1.08、0.53~0.76、0.37~0.53、<0.37 g/kg,碱解氮依次为≥306、203~306、135~203、90~135、60~90、40~60、<40 mg/kg;北方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50、25~50、13~25、7~13、4~7、2~4、<2 mg/kg,南方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81、43~81、27~43、15~27、4~15、<4 mg/kg;中国土壤速效钾(NH4OAc-K)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07、182~307、120~182、72~120、31~72、<31 mg/kg。当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0%、20%、50%,马铃薯目标产量15~75 t/hm 2时,土壤养分丰缺级别第1~7级的适宜施氮量范围依次为0~0、23~113、45~225、68~338、90~450、113~563、135~675 kg/hm 2,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12~60、24~120、36~180、48~240、60~300、72~360 kg/hm 2,适宜施钾量范围依次为0~0、21~105、42~210、63~315、84~420、105~525、126~630 kg/hm 2。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耗水量、需水强度、耗水强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和范围,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不同气候区域和年份紫花苜蓿的需水量和耗水量不同;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量;在一定范围内耗水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量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量和耗水量的范围分别为400~2 250和300~2 250 mm.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刈割茬次及生长发育阶段紫花苜蓿的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不同;需水强度与大气蒸发力成正相关,耗水强度与土壤含水量成正相关;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耗水强度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强度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的范围分别为3~7和2~7 mm/d;短期极端最高需水强度为14 mm/d.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灌溉量、灌溉模式、施肥量、施肥模式及刈割茬次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建植2年及以上高于建植当年;不同品种差异不显著.在相对正常的田间栽培管理条件下,建植当年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含水量14%)水分利用效率的范围分别为8~12和9~14 kg/(mm·hm2),建植2年及以上者分别为12~25和14~29 kg/(mm·hm2).  相似文献   
33.
中国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的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结果表明,30年来我国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出现了降低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差异很大,缺钾处理相对产量90%的速效钾含量指标变动于75~215 mg/kg之间;我国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存在许多空白区域;我国玉米土壤缺钾较为普遍,速效钾丰缺级别集中于级别较高的第2和3级,缺钾处理相对产量大多介于80%~100%之间;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的试验点数不宜过少,各试验点土壤养分含量分布不宜过于集中,丰缺指标高端和低端采用外推数据需谨慎,并应予以注明;适宜施钾量与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线性负相关,与目标产量线性正相关;当钾肥当季利用率为50%、目标产量为10.5 t/hm~2时,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由高到低第1~7级的适宜施钾量分别为K2O 0、44、88、132、176、221和265 kg/hm~2。  相似文献   
34.
为了给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紫花苜蓿测土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壤养分含量与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方程法、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Olsen-P)和速效钾(NH_4OAc-K)丰缺指标与适宜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第1~11级丰缺指标依次为≥40,39~22,21~12,11~6,5.9~3.2,3.1~1.7,1.6~1.0,0.9~0.5,0.49~0.30,0.29~0.15,0.15 mg/kg;速效钾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204,203~100,99~49,48~24,23~12,12 mg/kg。当磷肥当季利用率为20%、目标产量为9.0~22.5 t/hm~2时,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11级的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27~68,54~135,81~203,108~270,135~338,162~405,189~473,216~540,243~608,270~675 kg/hm~2;当钾肥当季利用率为50%、目标产量为9.0~22.5 t/hm~2时,紫花苜蓿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第1~6级的适宜施钾量范围依次为0~0,54~135,108~270,162~405,216~540和270~675 kg/hm~2 。  相似文献   
35.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研究灌溉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由0增至400 mm,紫花苜蓿耗水量由335.5增至712.8 mm,干物质产量由3304.7增至7423.3 kg/hm2,二者差异显著(P<0.05);第1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由10.5和12.2降至6.8和7.9 kg/(mm·hm2),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9.5和11.1增至19.0和22.1 kg/(mm·hm2),但第1~2茬差异不显著;第1茬耗水系数分别由956和822升至1480和1273,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1053和906降至527和453,但1~2茬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间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6.
系统总结了我国开展的水稻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养分施用量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水稻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出现了明显上升趋势,速效钾丰缺指标出现了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缺指标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以缺素处理相对产量90%指标为例,土壤Olsen-P和NH4OAc-K含量变幅为2.5~46mg/kg和21~202 mg/kg;除辽宁、福建、广东和云南等省外,我国水稻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尚存在很多空白区域;水稻土壤缺磷缺钾较为普遍,第2~4级为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集中分布的丰缺级别,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大多处在70%~100%;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的试验点数不宜过少,丰缺指标高端和低端采用外推数据需谨慎,并应予以注明;适宜养分施用量与土壤养分丰缺级别呈线性负相关,与水稻目标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与养分当季利用率呈线性负相关;当磷素当季利用率20%、目标产量4.5~15.0 t/hm~2时,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7级的水稻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20~68、41~135、61~203、81~270、101~338和122~405 kg/hm~2;当钾素当季利用率50%、目标产量4.5~15.0 t/hm~2时,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第1~7级的水稻适宜施钾量范围依次为0、22~72、43~144、65~216、86~288、108~360和130~432 kg/hm~2。  相似文献   
37.
四大自然区域和全国玉米土壤氮素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给玉米测土施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零散理论数据整合法、土壤养分含量与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方程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西南山地丘陵区和全国玉米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平原玉米土壤碱解氮第1~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417、263~417、166~263、105~166、67~105、42~67、<42 mg/kg,黄淮海平原依次为≥177、124~177、87~124、61~87、42~61、30~42、<30 mg/kg,黄土高原依次为≥191、131~191、90~131、62~90、43~62、30~43、<30 mg/kg,西南山地丘陵区依次为≥349、221~349、140~221、88~140、56~88、36~56、<36 mg/kg;全国玉米土壤全氮第1~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5、2.1~3.5、1.2~2.1、0.70~1.2、0.42~0.70、0.25~0.42、<0.25 g/kg;全国玉米土壤有机质第2~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58、30~58、15~30、7.4~15、3.8~7.4、<3.8 g/kg。当氮肥当季利用率40%时,土壤氮素丰缺级别第1~7级的籽实玉米(目标产量6~15 t/hm 2)适宜施氮量范围依次为0~0、35~86、69~173、104~259、138~345、173~431、207~518 kg/hm 2,青贮玉米(目标产量30~120 t/hm 2)依次为0~0、30~120、60~240、90~360、120~480、150~600和180~ 720 kg/hm 2。  相似文献   
38.
为了给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测土施肥奠定理论基础,本试验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和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开展了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和推荐施磷量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第1~11级指标依次为≥39,22~39,12~22,6.7~12,3.7~6.7,2.1~3.7,1.2~2.1,0.7~1.2,0.4~0.7,0.2~0.4和<0.2 mg·kg-1;当目标产量为9~18 t·hm-2、磷肥利用率为20%时,丰缺级别第1~11级的紫花苜蓿推荐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27~54,54~108,81~162,108~216,135~270,162~324,189~378,216~432,243~486和270~540 kg·hm-2。本研究建立了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为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测土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9.
为建立我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测土推荐施肥系统,本研究检索了我国紫花苜蓿施肥研究相关文献,提取其中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施磷处理和缺磷处理产草量数据,采用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研究了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荒漠绿洲和南方地区等六大自然区域和全国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及推荐施磷量。结果表明:我国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10级指标依次为≥40.3、19.7~40.3、9.6~19.7、4.7~9.6、2.3~4.7、1.2~2.3、0.6~1.2、0.3~0.6、0.2~0.3和<0.2 mg/kg;当紫花苜蓿目标产量9~27 t/hm2、磷肥利用率20%时,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10级土壤的推荐施磷量依次为0、27~81、54~162、81~243、108~324、135~405、162~486、189~567、216~648和243~729 kg/hm2。本研究建立的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可为我国紫花苜蓿测土施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最佳秋季刈割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秋季刈割时期对北京平原区中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当茬产草量、牧草含水量、茎叶比、越冬前再生高度、越冬率和越冬后头茬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杀霜前随着秋季刈割时期延后当茬产草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而杀霜后呈降低趋势;初霜前含水量处于恒定状态,初霜后逐渐降低,杀霜后大幅度下降(P<0.05);杀霜后茎叶比升高明显(P<0.05);杀霜前随着刈割时期延后越冬前再生高度逐渐降低,杀霜后不再变化;增加1次秋季刈割及秋季不同时期刈割对北京平原区中苜1号紫花苜蓿越冬率没有显著影响;杀霜前随着秋季刈割时期延后越冬后头茬产草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秋季刈割最早处理组的越冬后头茬产草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杀霜前刈割处理组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初步结论为:北京平原区可以进行紫花苜蓿秋季刈割;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秋季刈割的最敏感时期大致为与前次刈割间隔<8周、≥5 ℃有效积温<720 ℃,与杀霜日间隔>3周,≥5 ℃有效积温>90 ℃;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秋季刈割的最佳时期大致为与前次刈割间隔8~11周、≥5 ℃有效积温760~800 ℃,与杀霜日间隔0~3周,≥5 ℃有效积温0~4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