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5篇
  2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澳洲野生棉种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5个澳洲野生棉种休眠种子、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子叶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子叶进行连续切片观察,并以比克氏棉为例进行透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具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澳洲野生棉种及其杂交后代的休眠种子,虽肉眼看不到色素腺体,但具有一群不同于其它细胞的特殊细胞群,其整体结构类似色素腺体的雏形。因此,提出了“色素腺体原”的新概念。澳洲野生棉种在开花后的幼胚器官形态建成期均先出现色素腺体细胞,然后经数次分裂形成一团色素腺体细胞群,挤压周围细胞而形成为色素腺体原,并保持该结构至种子成熟。当种子萌发16h后,色素腺体细胞解体,形成色素腺体。此外,本研究对澳洲野生棉种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遗传调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陆地棉F_2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本研究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10个杂交亲本和20个F1五个纤维品质性状的两年试验资料,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预测了不同年份F2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各纤维品质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其中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3个性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纤维整齐度和纤维伸长率两个性状影响均不显著。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杂交后代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纤维伸长率和纤维细度间可进行同步改良,皮棉产量与纤维强度同步改良较为困难。杂种早代皮棉产量高的组合其纤维强度也较好。F2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均值一般较小。此外还分析了组合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杂种优势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3.
陆地棉野生种系籽棉性状和枯萎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泗军  季道藩  许复华 《种子》1994,(3):6-8,12
对陆地棉8个野生种系的178份材料进行籽棉性状、纤维特性及枯萎病抗性鉴定和分析,试图筛选出抗性强、纤维品质良好的材料。试验结果表明,野生种系的种子普遍较小,种子大小变异较明显。178份野生种系的平均籽指(百粒种子重)为7.37±1.17克,比40个陆地棉栽培品种的平均籽指9.68±0.74克低23.86%。在8个种系中,yucatanese的种子最大(8.64克),mane-galante最小、(6.81克)。野生种系的纤维有白色和棕色2种类型;种子短绒有白包、绿包和棕色3种类型。据8个野生种系中部分材料纤维品质的测定,2.5%跨距长度为20.6-27.0毫米。比强度为20.1-24.9克/特克斯,马克隆值为3.5—5.2,其中纤维强度大多数高于栽培品种。对178份野生种系采用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生理型I进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野生种系对枯萎病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发病率变幅为0%—100%,发病指数为O.00—0.83。其中有4份材料表现免疫(发病率为0),8份表现高抗(发病率为0.1%-10%)。在8个野生种系中都可筛选支高度抗病的材料,但以野生种系mane-galante,punctatum和palmeri的抗性最强。  相似文献   
44.
陆地棉种子品质性状与棉花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双子叶作物种子遗传模型和农艺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五个亲本及其F1、F2棉子仁的油分含量、油分指数、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指数、棉子的子指、容重、仁壳比和仁指以及棉花植株单株产量、革株铃数、单铃重的两年实验资料,估算了棉仁营养品质性状及棉子物理性状与棉花在艺性状间的各项近传协方差分量。结果表明,棉子仁营养品质和种子物理性状与单株产量遗传相关均不显著,油分含量、油分指数、蛋白质指数、子指、容重和仁指的细胞质效应、母体遗传效应与单株铃数的相应遗传效应存在显著的负向协方差,其互作协方差也为显著的负值。这6个种子性状与单铃重的遗传关系列相反,这些效应均为负相关。衣分与大多数种子性状不存在明显的遗传相关性,仅与蛋白质指数、子指和仁指有明显的细胞质和母体效应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5.
肖辅先生,字匡廷,浙江象山人。1905年出生。192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3年获美国密尼苏达大学硕士。肖辅先生1929年大学毕业后任浙江省棉业改良场余姚新浦分场主任,兼任该场附设的农村小学校长,对学生进行农事教育,培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以棉属(Gossypium)的栽培种草棉(C.herbaceum L.)、亚洲棉(G.arboFeumL.)、陆地棉(G.hirsutum L.)和海岛棉(G.barbodense L.)为材料,通过种间杂交产生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F_1,首先进行同染色体组内的种间杂交,然后用0.2%秋水仙碱溶液处理(亚洲棉×草棉)F_1获得双二倍体,并进一步以该双二倍体与陆地棉或(陆地棉×海岛棉)F_1进行正反交,产生三元杂种F_1和四元杂种F_1。形态学研究表明,各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的F_1均生长旺盛,两个二元杂种F_1的叶片和花器或表现为明确的显隐性关系或超过双亲的平均值(如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三元和四元杂种F_1在叶形和花器形态上表现了三个和四个棉种的一些性状。这表明把几个栽培棉种的某些性状组合于同一杂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7.
棉属分类及其染色体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棉属(Gossypium)分类和棉属梁色体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共分5个部分:(1)棉属分类,重点介绍了Fryxell的棉属分类方案以及最近几次较大的修订情况,并列出了包括47个种、4个亚种在内的棉属最新分类名录;(2)棉属染色体组。介绍了棉属细胞学及染色体组研究的发展历史,把棉属分为A、B、C、D、E、F和G7个二倍体染色体组和AD1个异源四倍体复合染色体组;(3)棉属染色体核型分析。介绍了棉属染色体核型研究的意义和内容;(4)棉属染色体组的演化。介绍了棉属染色体组演化的四种不同观点,讨论了AD复合染色体组供体问题;(5)讨论。讨论了棉属分类以及比克氏棉(G.bickii)和大萼组(sect.Grandicalyx)棉种的染色体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48.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中棉所12的黄萎病抗性遗传与育种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海岛棉品种和5个陆地棉品种为材料与中棉所12进行正反交,配制14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 。采用纸钵育苗,撕底伤根接种方法对14个组合的F1和F2群体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以中棉所12作父本与海岛棉抗黄萎病品种或陆地棉抗黄萎病品种进行杂交,F2抗(耐)病株与感病株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规律,说明海岛棉的抗黄萎病性对于中棉所12的耐黄萎病性为显性,中棉所12的耐黄萎病性对于陆地棉的感黄萎病性为显性,控制黄萎病抗性的基因为一个显性主基因。然而,以中棉所12为母本与海岛棉品种、抗病陆地棉品种和感病陆地棉品种进行杂交,F2群体中90%以上的个体为抗病类型,说明中棉所12的细胞质中存在着抗黄萎病的遗传成分,具有细胞质母体遗传的特点,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