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3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对茶足柄瘤蚜茧蜂滞育组与正常发育组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些滞育关联基因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以及信号转导等途径相关。借助KEGG数据库,共筛选出滞育期间401个与脂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在滞育期间呈现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涉及了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脂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除与脂质合成相关的脂肪酸合成酶、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基因上调表达外,与脂质分解相关的酶,如酯酶同样上调表达,可能与提高茶足柄瘤蚜茧蜂免疫力有关;与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抑制茶足柄瘤蚜茧蜂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12.
风蚀坑活化形成的流动沙地直接危害草场,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结合风蚀坑内风速变化特征,采取风蚀坑及边坡、风蚀坑积沙区沙障固沙技术,恢复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风蚀坑及边坡设置黄柳沙障3 a,植被覆盖率达到27.0%,植物种为7种;PE纱网沙障植被覆盖率为31.0%,植物种为11种;PLA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15.6%,植物种为4种;黄柳+PE复合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75.3%,植物种为6种,而对照植被覆盖率为1.6%,植物种2种。在风蚀坑积沙区,设置沙障3 a后,PE纱网沙障植物种达到10种,黄柳+PE沙障为8种,PLA沙障为4种,黄柳沙障6种,而对照为1种;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0.3%、50.7%、22.7%、40.0%,而对照为4.0%。采取网格或带状PE沙障,带状黄柳+带状PE沙障对风蚀坑植被恢复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内蒙古多伦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多伦站”)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东南缘,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县城南约4.6公里处。多伦站于2011年批复建立,2014年正式挂牌运行,并于当年加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TERN)和荒草联盟。归口管理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技术依托单位和建设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14.
15.
黄麻纤维沙袋沙障能够有效控制地表风蚀,促进流动沙丘植被恢复,且其顶部可人工建植,易建成植物活沙障防护体系。为了解黄麻纤维沙袋沙障对流动沙丘植被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对不同埋设深度、规格、设置位置的黄麻纤维沙袋沙障顶部及沙障带间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黄麻纤维沙袋沙障设置1年后,沙障防护区内植物种类显著增加,植被盖度可达25.50%,是对照的5.89倍。(2)埋设处理有助于沙障顶部建植,全埋方式沙障顶部植物长势最好。(3)2 m带间距黄麻纤维沙袋沙障顶部植被盖度达到了25.55%,但是植物种类较少,而随着带间距的增加,植物的种类呈现增加的趋势。(4)建议将黄麻纤维沙袋沙障设置于流动沙丘迎风坡中部以下区域,并通过向沙障内部添加保水保肥材料,增加其他沙生植物种及全埋处理等方式,提高沙障顶部建植效率。  相似文献   
16.
茶足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testaceipes Cresson是寄生于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等蚜虫的一种重要寄生蜂。通过田间自然种群的调查,并在室内观察其发育历期的形态特征。在25℃恒温,16h光照,8h黑暗,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茶足柄瘤蚜茧蜂的发育历期为卵期:1~2d,幼虫期:5~7d,蛹期:4~5d。同时观察了交尾和产卵行为。茶足柄瘤蚜茧蜂成虫寿命受温度和营养条件影响很大,其中25℃条件下,补充20%蜂蜜可显著延长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17.
分析沙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为资源的有效利用、新基因的挖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8个产地330份沙柳样本的遗传多样性。从4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9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74条带,其中63条具有多态性,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位点数为2~11,平均多态性位点为3.8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817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079,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798,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6447。利用POPGENE软件对SSR扩增结果分析表明,8个产地间的遗传相似度在0.9437~0.9908。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产地划分成3类;遗传分化程度和产地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从苏集沙漠东南起沿北侧环绕沙漠进行了调查并采集土壤分析样品,测定了土壤不同粒径级颗粒的含量。结果表明:流动沙丘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19. 11%和32. 49%,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41. 40%。固定沙地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9. 29%和28. 23%,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8. 55%。半固定沙地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8. 51%和35. 46%,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22. 37%。小叶锦鸡儿灌丛0~20cm、20~40 cm土层100~150μm粒径级的土壤颗粒含量比流动沙地分别增加12. 12个百分点和8. 55个百分点。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土层深度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6. 53%和34. 21%,2~50μm和50~100μm粒径级的土壤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1. 41%和6. 51%。随着沙质土壤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颗粒粗粒化现象明显,而灌丛沙堆不仅能够改善土壤颗粒物特征,而且具有良好的固沙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同沙埋程度下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沙障在防护过程中,易发生沙障沙埋现象。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沙埋程度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差异,该文通过风洞模拟和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沙袋沙障在裸露、浅埋、深埋3种状态下,防护区近地层风流场、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规律,并以未设置沙障的流沙区作为对照,明确了沙埋过程中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障在经历裸露至深埋过程中:1)对过境气流的防护距离、防护高度逐渐减小,近地层风速廓线变化趋势与对照相同,并逐渐服从对数函数;2)沙障防护区输沙分布高度显著降低(P0.01),输沙分布高度由42 cm(裸露)降低至34 cm(浅埋),最终降至28 cm(深埋),而对照的输沙分布高度为24 cm;3)近地层输沙率分布曲线逐渐服从对数函数,0~50 cm高度范围输沙量也呈现递增趋势;4)3种埋设深度野外试验说明,经过两个风季后,裸露、浅埋、深埋的沙袋沙障防护区土壤风蚀呈现降低趋势,风蚀深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53%、72.97%、80.40%。研究可以为沙障高度优化及应用技术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脱脂饼粕为原料,采取水浸法提取籽胶固沙剂并喷洒在流动沙土表面,取得了明显的固沙效果。测定结果表明:料液比0.5%~3.0%,室温条件下水浸提24~72 h,其水溶性籽胶干物质含量平均为2.89%。随着料液比和提取时间的增加,喷洒籽胶固沙剂5 kg/m^2,沙结壳硬度由0.25 kg/cm^2逐渐增加到1.37 kg/cm^2,但沙结壳厚度并没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而是随着料液比增加,提取24 h,沙结壳厚度由1.76 cm逐渐增加到2.74 cm,提取48 h或72 h,沙结壳厚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56~1.72 cm或1.49~1.76 cm。料液比2%,提取24 h,喷洒籽胶固沙剂5~14 kg/m^2,沙结壳硬度由0.65 kg/cm^2增加到1.94 kg/cm^2,沙结壳厚度由2.2 cm增加到3.3 cm。水浸法提取饼粕籽胶固沙剂在流动沙土表面具有良好的入渗深度和胶结效果,且沙胶结壳厚度、硬度和提取饼粕料液比、提取时间及喷洒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