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5篇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不同发酵条件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感染西瓜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甜)瓜果斑病是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侵染瓜类作物引起的典型细菌病害,种子带菌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防止种子感染是病害预防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分析了西瓜种子不同发酵条件对种子感染病菌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接种西瓜发酵液,设置发酵温度为20℃和30℃,检测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发酵液pH、A.citrulli菌量、种子外部带菌量、种子内部带菌率,以及出苗发病率,系统地分析比较发酵条件对西瓜嗜酸菌侵染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开始发酵到发酵24h,发酵液中A.citrulli菌量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1011cfu/mL,随后逐渐减少;发酵24h的种子外部带菌量最高,达到4×109 cfu/mL;发酵过程中A.citrulli可侵染种皮内部(10%)及种仁(1%);发酵温度对种子感染A.citrulli及幼苗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发酵液菌量与pH相关性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发酵温度并不能够减少A.citrulli菌的种子感染,减少发酵时间才是减少病菌增殖感染种子的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62.
以葫芦和南瓜种子为材料,比较了68、72、75、80℃4个干热处理温度条件及6℃和常温2种种子保存条件对种子质量的影响;通过田间栽培试验检测了种子干热处理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8~80℃的温度处理种子72 h后,不会影响葫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但显著降低了南瓜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高温干热处理后,3个葫芦品种的种子分别在常温和6℃下保存15个月后,种子发芽势均显著下降;2个南瓜品种分别在常温和6℃下保存12个月后,除68℃和72℃处理的南瓜京欣砧2常温保存种子的发芽势以外,其他处理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都显著下降。通过3 a 3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田间试验,不同带毒率的葫芦砧木种子经过72℃干热处理72 h后,嫁接西瓜在田间均未发生CGMMV。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葫芦科作物种类,甚至不同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不一样;干热处理种子是防治CGMMV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3.
<正>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育成了可以与国外品种相媲美的优良小型无籽西瓜新品种"京玲"。其果实圆形,绿底色覆盖墨绿条纹,果实周整美观,耐裂性好。植株长势中等,易坐果,  相似文献   
64.
西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以7种不同基因型西瓜为试材进行离体花药培养,对诱导愈伤组织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瓜离体花药在MS+KT1.5mg/L+6-BA2.0mg/L+NAA1.0mg/L,MS+KT1.5mg/L+6-BA2.0mg/L+NAA1.5mg/L,MS+KT0.5mg/L+6-BA0.5mg/L+NAA2.0mg/L等3种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其中野生种331号在MS+KT0.5mg/L+6-BA0.5mg/L+NAA2.0mg/L培养基上诱导率达到了68.42%。将长势较好的愈伤组织转到MS+三十烷醇2.0mg/L+6-BA0.5mg/L培养基上,76%的愈伤组织再生出丛生芽。丛生芽在MS+IBA0.5mg/L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根,再将其转入1/2MS+IBA0.2mg/L+IAA1.0mg/L培养基上,获得了小植株。  相似文献   
65.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从美国资源库引进了1373份西瓜种质资源,本试验在新疆栽培条件下,对这些西瓜种质材料的12项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载,并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可将它们分为3个类型并归并为5个类群、8大分枝。类型间、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型内、类群内样本间的遗传差异,类间距离在25~45Euclidean距离之间。体现了西瓜种质资源的丰富的变异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划分西瓜种质资源的类群的依据首先应是根据果实特征,其次是茎叶特征,再次是种子特征。本研究为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66.
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已有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体系,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鉴定技术体系,可以准确鉴定和区分出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生理小种0、1和2,可用于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分化与致病性测定,以及抗枯萎病种质资源和品种的筛选鉴定。  相似文献   
67.
不同环境条件下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西瓜栽培品种97103和野生品种PI296341-FR为亲本构建了由117个稳定株系组成的F2S8代重组自交系永久群体。利用RAPD、SSR、AFLP和SCAR等203个标记,构建了该RIL群体的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总长度1383.8cM,平均图距6.8cM。在新疆和北京2个地点的3个年份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QTL比较分析。累计检测到18个QTL,分布在第1、2、3、5、14、15和19连锁群上。其中3种环境中能重复检出的QTL2个,贡献率为14.2% ̄22.9%。两种环境中能重复检出的QTL6个,其贡献率为12.4% ̄20.3%。仅能在单一环境下检测到的QTL10个,其贡献率为14.4% ̄22.6%。根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QTL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第1连锁群上的qSSC-1a和qSSC-1b可能是控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性状表达的主效QTL位点,这2个QTL位点的峰值分别落在标记N02_800a和Z03_250a上,这对西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标记辅助选择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68.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萝卜小孢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温度(低温和高温)及培养基(无碳源、甘露醇及秋水仙素)预处理对4个萝卜基因型小孢子活力的影响,得出的结果是:4℃低温条件下处理3 d的小孢子可保持较高的存活率,36℃高温处理后的小孢子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加入蔗糖的培养基对提高小孢子存活率作用明显;甘露醇及秋水仙素处理也能提高萝卜小孢子存活率,其合适的浓度在不同萝卜基因型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9.
‘京美2k’是早熟、优质、耐裂、耐储的小型西瓜杂交一代新品种。植株生长稳健,坐瓜性好,早熟,果实发育期28 ~ 30 d,全生育期90 d左右。果实椭圆形,绿底色覆墨绿锯齿状条纹,蜡粉少。单瓜质量2 kg左右,剖面均匀,红肉,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肉质脆嫩,口感佳。果皮厚0.5 ~ 0.8 cm,果皮硬,耐裂,不易水脱,耐储运。适于保护地或露地覆盖薄膜提早栽培。  相似文献   
70.
引发处理对西瓜种子保存和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过固体基质引发的二倍体和三倍体西瓜种子作为试验材料,观察4℃和室温保存条件下种子萌发特性的变化,研究引发效果的保持情况;采用加速老化方法研究老化过程处理种子萌发特性的变化,确认固体基质引发处理对种子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可以作为引发效果的衡量指标;室温下保存的三倍体西瓜种子的引发效果可以保持24个月,而室温下保存的二倍体西瓜种子、4℃下保存的二倍体和三倍体种子的引发效果至少可以保持3年以上;对引发的二倍体种子进行的加速老化试验表明,当老化时间不超过24h,引发种子表现出更好的萌发特性;当老化时间达到48h后,处理种子衰老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