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5篇
农学   5篇
  7篇
综合类   55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为了探究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协同发展的适宜栽插密度,以虾优100、南粳3908为试验材料,设置如下4个移栽密度处理:(33.0+27.0) cm×14.7 cm、(33.0+27.0) cm×20.7 cm、(33.0+27.0) cm×24.9 cm、(33.0+27.0) cm×28.2 cm,分别记作D1、D2、D3、D4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降低,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单位面积穗数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上升。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降低,2个水稻品种的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量呈下降趋势,但单茎干物质质量、茎蘖成穗率表现为上升趋势。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降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的加工指标、外观指标均变优,2个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胶稠度、食味值及食味指标(外观、口感、黏度、平衡度)呈上升趋势,2个水稻品种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呈上升趋势,消减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小龙虾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移栽密度的降低,小龙虾均质量、产量上升,均质量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则相...  相似文献   
12.
于洪泽区水稻产业基地开展稻虾共作模式关键生产技术研究,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和田间管理方式对稻虾共作模式中水稻、小龙虾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谷产量存在明显差异,经过对水稻产量的检测分析得出,润两优香丝、连两优1204、金香优100、丰两优4号和赣优7328等品种较为适宜洪泽湖流域稻虾共作模式种植。杂交籼稻相比于常规粳稻,更有利于小龙虾的生长。稻虾共作模式在保障水稻和小龙虾产量的前提下,可以节省肥料10%~15%,可以减少饲料10%。稻虾共作模式,可以减少肥料、饲料和化学农药的投入,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有效对策。[方法]对从种养一体化布局、减施化肥、控施化学农药等方面开展的区域性面源污染防治研究与示范技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提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三大对策。一是实施绿色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创建和完善了基于农牧、林牧、农(林)牧渔、以及“四水”( 水稻、水产、水禽和水生蔬菜)绿色种养的4类18种生态农业模式, 研究集成了配套技术体系,制定了16项地方标准,形成了里下河地区绿色养技术标准体系并示范推广;二是构建了基于绿色种养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三是构建了基于绿色种养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结论]对推动本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防治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生蔬菜+鸭共作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蔬菜+鸭共作是江苏里下河地区推行种养结合的创新模式。本文着重阐明了茭白、莲藕和慈姑与鸭共作的田间工程、时空耦合、资源配置、共作技术,集成了水生蔬菜田套养鸭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水生蔬菜+鸭共作的经济效益,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模式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繁殖季节对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进行了药物催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药物HCG和LD对小龙虾均具有催产效果,产卵率均高于对照组的20%;HCG的最适浓度为150 IU只/,LD的最适浓度为1.5μg/只;HCG的催产效果比LD好。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实现生态种养一体化的农渔结合模式,其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节本增效,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潜力。为进一步规范该模式生产技术,从品种选择、田间工程设置、时空耦合、田间种养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以期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推广应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克氏原螯虾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同性别(全雌、全雄)、异性别小龙虾在繁殖季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同性别小龙虾雄性个体之间存在交配行为,但交配过程中的交配行为、交配时间、交配频率与异性别小龙虾明显不同;同性别小龙虾雌性个体之间没有观察到有交配行为;异性别小龙虾个体之间存在典型的交配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特性及人工繁育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不同体长、密度、雌雄配比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的情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特性与体长、群体密度、性别配比等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虾苗饲养密度提高,自相残食率相应提高。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体长越大的虾苗其自相残食率越高。体长1.0~1.5、2.0~2.5、3.0~3.5 cm的虾苗,培育密度分别为667万、400万和267万只/hm2时,其自相残食率均在7%左右,人工培育虾苗时可以此为参照;在不同规格虾苗混养情况下,个体间体长相差越大,体长小的个体被残食的概率越高。人工培育虾苗时,应根据虾苗大小分群培育;成虾饲养密度小于16只/m2时,其自相残食率低于5%。人工养殖成虾时,养殖密度以15万只/hm2为宜。在雌雄比为(2~3)∶1时,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率为5%左右。在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配种时,适宜雌雄比应为(2~3)∶1。  相似文献   
20.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Ⅰ组),分别添加0.2%乳酸菌粉(Ⅱ组)、0.1%三丁酸甘油酯(Ⅲ组)、0.2%乳酸菌粉+0.1%三丁酸甘油酯(Ⅳ组),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试验,探究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和(或)三丁酸甘油酯对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于16SrDNA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变形菌门、柠檬杆菌属分别为门、属水平的优势菌群.Simpson指数以Ⅳ组最高,Ⅱ组最低;Shannon指数以Ⅱ组最高,Ⅳ组最低;Ⅱ、Ⅲ、Ⅳ组Ace指数和Chao指数均小于对照组.②Ⅱ组增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3个试验组血清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三酰甘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Ⅱ组血糖、胆固醇及Ⅲ组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③3个试验组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Ⅲ、Ⅳ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Ⅱ、Ⅲ组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这说明饲料中添加乳酸菌或三丁酸甘油酯均能改变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改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