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66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ersion 3.25软件统计等位变异数、平均等位变异数、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及亚群特有等位变异数等参数;基于遗传距离建立了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无根Neighbor-Joining树;用Structure2.2软件对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00个SSR位点在248份材料中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460个,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2—33个,平均为14.6个,每个位点PIC值变异范围为0.158—0.932,平均为0.743。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依据LnP(D)无法判断最佳K值(群组数),但通过计算系数ΔK发现,K=3为微核心种质的最佳群体结构。结合种质的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分析发现,地理来源相同的种质具有聚在一起的倾向,但来源相同的种质也有分在不同组的情况。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均存在较多的互补等位变异和特有等位变异。【结论】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用来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及特有等位变异,是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中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用于SSR分析的大豆DNA的快速提取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40  
描述了一种可从大豆种子及叶片中快速提取DNA的方法,既节省时间,又可获得供上百次PCR扩增使用的DNA,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获得的DNA可用于大豆SSR分析。  相似文献   
43.
中国大豆品种资源搜集潜力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4.
<正>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选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国外学习或进修。当时的农业部科技司对外交流处资助农业科技人员以访问学者身份出国进修,做大豆研究最早派出的有盖钧镒和孙寰。我是1984年初到Illinois大学作访问学者的,选择Illinois大学是因为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学家Richard L.Bernard博士在该校,实际上Bernard教授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ARS USDA)的  相似文献   
45.
<正>张子金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豆育种家,他主持选育了早丰号系列大豆品种,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育成的一批耐肥抗倒的高产品种,后来从早丰1号中系选了不少品种,如桦丰1号、早丰1-17等。他主持选育了系列抗大豆食心虫品种,如吉林1号、吉林3号、吉林16等,其中吉林3号不仅  相似文献   
46.
本文概述了我国大豆品种资源搜集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进行补充征集的潜力,指出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及安徽为补充搜集的重点地区,阐明了该地域作为重点搜集区的理由,提出了搜集的方法和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47.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豆遗传资源花色、茸毛色、叶形和植株高度的地理分布趋势。东北春大豆以白花灰毛占多数,黄河中下游地区白花与紫花,灰毛与棕毛比例相近,长江中下游则紫花棕毛居多数。各地的大豆品种均以椭圆叶和卵圆叶占绝对优势。东北春大豆植株较高大,黄淮地区的大豆植株从中等到高,长江流域夏大豆植株较高,而春豆和秋豆植株矮或较矮。上述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48.
对2337份青皮大豆品种的若干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百粒重为3.6—43.5克。多数品种是12.0—24.0克;粒形多为椭圆形。植株直立型的品种占69.3%;有限结荚类型占60.1%;株高以中等高度比例较大,为31.3%,叶形以椭圆和卵圆形为主,分别为49.9%和47.9%。子叶色以黄色为绝大多数,占84%;茸毛色以棕、花色以紫为主,均占总数三分之二左右。各地区品种的某些性状差别明显,这与当地气候条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9.
盐胁迫对大豆幼苗子叶各细胞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豆幼苗子叶各细胞器的SOD活性以细胞溶质为最高,约占80%;线粒体次之,为11%;叶绿体部分最少,9.0%左右。各细胞器的SOD对盐胁迫反应敏感程度不同,依次为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溶质。品种间,各细胞器之间以及对照和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10ds/m和15ds/m差异不显著。电泳酶谱的扫描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SOD_a(Mn SOD)最为稳定,SODb_1b_2b_3、SODc_1c_2c_3(Cu—Zn—SOD)将随盐胁迫增强依次从叶绿体到线粒体,从SODc_3、SODc_2到SODc_1、SODb_3逐渐减弱或消失。耐盐品种和敏感品种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叶绿体SOD酶谱上,推断SODc_1c_2c_3与大豆耐盐性有关。  相似文献   
50.
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系) SSR位点纯合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30对SSR引物,检测2005—2009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1 068份大豆品种(系)的位点纯合度。每年区试品种(系)的平均纯合度为94.9%~97.6%,纯合度高于85%和90%的品种(系)所占比例分别为95%和91.4%,纯合度低于85%的品种(系)有42份(占3.93%),主要为北方春大豆和黄淮夏大豆。位点纯合度低于85%的参试品种(系)的产量比较表明,只有11份品种(系)比对照增产5%以上,20份比对照减产0.04%~13.08%;与纯合度为100%的材料比较发现,位点纯合度较低的材料在区试中产量也较低。建议国家区试品种(系)纯合度标准不低于90%,以保证审定品种的特征特性,为大豆新品种的持续推广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