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66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国外种质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贡献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SSR标记对32份中国大豆品种与40份国外引进大豆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引进国外大豆种质对中国大豆育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2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变异,中国大豆和引进国外大豆平均等位变异数分别为6.0和6.9个,遗传多样性指数都为0.71,国外品种中检测到48个特有等位变异,而中国大豆中仅检测到22个,且共有等位变异在中外大豆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聚类分析也发现中国育成品种与国外引进大豆存在较大差异。遗传组成分析发现,Amsoy和十胜长叶2个国外种质的引入使5个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增加了23个国外种质特有等位变异;其在育成品种中的保留比例为29.13%,但不同遗传背景中保留的等位变异不同,说明国外种质在中国大豆育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仍有很多特有等位变异没有被利用,可以继续作为亲本在中国大豆改良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2.
徐芸  常汝镇  邱丽娟  曲延英 《新疆农业科学》2006,43(5):352-356,F0003
花叶病毒是危害大豆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花叶病毒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中国农科院育成品种中品95-5383对SMV3号株系表现高抗,构建杂交群体,遗传群体为来源于中品95-5383和IA2020的含有9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每个F2单株随机取30粒自交获得F2∶3家系.在苗期对F2∶3家系进行接种SMV3号株系,根据卡方检测,群体F2∶3接种鉴定比例为1∶2∶1,推测相应F2单株的基因型,分析其抗病遗传机理.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中品95-5383对SMV3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3.
大豆遗传图谱研究进展及对应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大豆是由古四倍演变而来的二倍体作物 (Lack ey ,1980 ) ,其基因组大小为 12 9× 10 9181× 10 9bp之间 (Arumanagathan ,1991)。由于大豆的基因组较大 ,染色体又很小 ,而且细胞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压缩 ,使细胞不易观察 ,因此 ,大豆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难度较大。另外 ,由于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 ,其遗传变异程度低 ,导致大豆遗传研究 ,尤其是遗传作图研究 ,与其它作物相比较为落后。DNA分子标记出现以后 ,以其数量丰富 ,遗传稳定及操作简单等特性 ,大大促进了大豆的遗传作图 ,使连锁图谱的标记密度越来越大 ,连锁…  相似文献   
64.
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对黄淮地区3省两年的60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数据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对参试种质的环境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占总平方和的16.73%~24.5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有进一步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2)不同种质不同性状在各试验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部分种质某一性状具有广泛适应性、而部分种质只在某一特定环境才能表现其潜力。本研究结果将为黄淮地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生产的害虫,大豆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对于SCN抗病品种的有效选育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大豆(Glycine max)感病品种中黄13和抗病品系中品03-5373为研究材料,对包含线虫抗病基因相关结构域Hs1pro-1_N和Hs1pro-1_C的候选基因GmHs1pro-1的表达特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期明确该基因与SCN抗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接种SCN4号生理小种(SCN4)后1d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出现明显的上调,比对照样品高13.4倍,其后的各时间点其表达量仍然保持持续上调的趋势,在接种6d后其上调趋势有所减弱。方差分析表明,接种与未接种相对表达量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水平,说明SCN4侵染条件下,GmHs1pro1基因被诱导表达,该基因对SCN4具有一定的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66.
关于发展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常年大豆面积稳定在500万hm^3左右,种植面积增长空间有限。近年来.因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好于大豆,凡是可以种植玉米的地方,大豆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以前大豆面积较:穴的辽宁省近年大豆种植面积已降至20万hm^2左右,吉林省规模化大豆生产基本上限于东部山区,黑龙江省南部也已成为玉米主产区。  相似文献   
67.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at Zucc..)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与中国毗邻的苏联远东地区,而以中国分布为最广。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等都进行了野生大豆的考察和搜集,美国则派出著名大豆专家伯纳德(R.L.Bernard)到日本和南朝鲜进行了考察搜集。在此之后做了某些观察研究,福井等 (1978a,1978b)就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及少量中国东北的野生大豆进行了生育期及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中国野生大豆考察组(1983)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分布、类型、生存环  相似文献   
68.
美国由一个不产大豆的国家,一跃而为世界大豆的主产国家,品种改良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美国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大量引入大豆种质资源,利用其中在美国表现较适应的品种为亲本,自四十年代以来,育成了高产、抗病虫、有良好农艺性状以及高油或高蛋白的大豆品种。 1940年以前美国大豆面积不大,又主要作为干草收获,1941年收获籽粒用的大豆面积达到590万英亩,首次超过用于干草目的而收获的大豆(550万英亩)。自此以后收获  相似文献   
69.
ASCA(亚洲科学合作联盟)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国际合作讨论会于1985年11月5—8日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召开。会议由日本科学技术厅和农林水产省发起,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西兰、国际  相似文献   
70.
大豆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高抗东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4个感病品种(系)HB1、铁丰21、Amsoy、williams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5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1、F2代接种SMV鉴定抗性.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杂交组合的F1代表现为感病,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感(花叶+顶枯)1抗,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95-5383×PI486355的F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表明二者对SMV3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利用BSA法对95-5383×HB1的F2代进行鉴定,筛选出RAPD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980和OPN111070.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2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1980/1070与95-5383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