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探明豆科植物土壤浸提液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酶活性和电导率影响的差异,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种植方式下3年连作田土壤浸提液和4年豆科植物土壤浸提液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酶活性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半膜沟播土壤电导率1:1处理的与对照相比降低16.70%,其他处理马铃薯连作土壤的电导率均升高;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1:1处理对平畦覆膜和半膜沟播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作用显著,对全膜垄播和全膜沟播的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1:2处理对半膜垄播连作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全膜垄播和全膜沟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2.
农天2 号是以自育品系天99-5-4 为母本,天薯7 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从出苗至块茎成熟121 d(天)左右,属晚熟品种。薯块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单株块茎数3.7 个,大中薯率90.5%。每667 m2 平均产量为1 500 kg,适于甘肃天水、临夏、定西、平凉、陇南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43.
为适应甘肃省马铃薯种植地块小、坡地多的现状,提高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水平,通过对各关键作业部件进行理论分析与设计选型,研制出了一种携有偏心摇臂结构振动挖掘装置,挖掘深度可调节且与手扶拖拉机相配套的4UM-640型振动式马铃薯挖掘机。田间试验表明:该挖掘机收获作业时掘薯、输运顺畅,减阻碎土、土薯分离效果明显,伤薯率为3.6%,损失率为4.1%,明薯率为97.1%,达到了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相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4.
当归愈伤组织低温保存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10℃的低温条件下对继代9~10代的当归愈伤组织进行了保存试验。结果表明:当归愈伤组织对低温环境具有较好的内在适应机制,处理后染色体倍性亦较为稳定。同时,培养基的损失量极少,从而延长了每次继代所需的时间周期。  相似文献   
45.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湿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地膜覆盖和绿肥对提高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通过2009-2010年设置地膜覆盖和绿肥的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土壤耕层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前,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耕层土壤(0~20?cm)日平均温度提高3.6℃和2.9℃。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0~21?cm)平均含水率提高了12.93%、6.3%和10.88%;封行后,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平均含水率低6.35%和6.4%。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施绿肥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增加25.6%和2.3%。因此,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能显著地提高苗期耕层土壤温度、含水率和马铃薯的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46.
当归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MS、H两种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和水平的外源激素,对不同地区不同生长期的当归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试验,在接种的根、叶柄、叶片的根颈4种外植体中,以根和叶柄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最强,叶片最差;外植体母株的 生长环境对愈伤组织形成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7.
向日葵耐盐性比较及耐盐生理指标选择 )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植于蛭石中的3个向日葵品种用0% (CK) 、0. 3%和0. 9% NaCl Hoagland溶液胁迫处理, 20d和40d分别 测定各种指标。结果表明,DK119较以色列H1和陇葵杂1号具有较强的耐盐性; 0. 3% NaCl和短时间(20d)处理, 向日葵的叶面积和膜透性相对值可作为评价植株耐盐性的指标,处理时间延长至40d,膜透性相对值失去对植株耐 盐性评价的意义;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亦不能作为评价植株耐盐性指标;当NaCl浓度为0. 9%时, 任何指标都失去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48.
高钾肥力土壤增施钾肥对马铃薯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马铃薯生产过程中肥料养分管理和高效利用,于2011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选择高钾肥力土壤布置大田试验,在等氮磷用量基础上,研究了施钾水平(0,120,240,360,480 K2O kg·hm-2)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商品率、产量和产值随施钾水平的提高而呈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商品率、产量以K120和K240较高,但纯收入以K120最高;马铃薯块茎淀粉、总糖、还原糖、Vc、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随施钾水平的提高而呈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淀粉和总糖含量以K240最高,而还原糖、Vc、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以K120最高,说明在高钾肥力土壤上适量增施钾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改善其品质。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最高产量施钾量与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62.06 kg·hm-2和126.44 kg·hm-2。  相似文献   
49.
以NaCl胁迫处理的拟南芥幼苗叶片为材料,用RNA提取试剂盒抽提总RNA,通过RT-PCR技术和DNA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获得了拟南芥高亲和性K+载体蛋白基因(AtHKT1)的cDNA序列。该cDNA全长1521 bp,包括506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序列,且与原序列(accession number AF237672)同源性为99.34%,但与其他科植物HKT1基因同源性较低,注册该基因到GenBank中,注册号为AY685182。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预测AtHKT1基因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结果发现,该蛋白分子量为57.45 kD,理论等电点为9.33;氨基酸序列中第1~40个氨基酸属信号肽序列;第152~500个氨基酸属Trk H阳离子转运体蛋白保守结构域,并存在蛋白激酶C,酪氨酸蛋白激酶,依赖cAMP/cGMP蛋白激酶磷酸化,糖基化和豆蔻酰化等功能位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有10个跨膜结构,N末端、C末端及中部等多个跨膜区具疏水性,符合载体类运输蛋白特点。表明本研究获得了拟南芥AtHKT1基因。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了以马铃薯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的干腐病病原菌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体系。结果显示,研究建立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进行快速检测和绝对定量,主要优化参数为:上下游引物各0.4 μL(10 mmol/L),DNA模板3 μL,退火温度60℃。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随连作年限的动态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现上升趋势,其中CP5的累积量最大,为1.45×104拷贝/g,比CK增加了27.8倍。CP4、CP3、CP2、CP1根际病原菌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5,16.31,8.32,3.51倍。由此可见,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的数量均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上升趋势。根际镰刀菌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因病原菌种类而异,茄病镰孢菌以收获期累积量最大,平均为1.2×104拷贝/g,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而接骨木镰刀菌是播前累积量最大,平均为1.55×104 拷贝/g,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因此,研究区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大量积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