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黑粒小麦一般是种子颜色呈深紫、深蓝、紫黑品种的统称,它比白粒或红粒小麦的蛋白质和赖氨酸以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含量高。我国的小麦育种专家在多年的远缘杂交育种中,选育出了一些黑粒小麦.既具有较高的单产,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其抗逆性差、抗病性弱.尤其是抗条锈病品种缺乏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2.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冬小麦列杂交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株高、主穗长、穗粒数和单株粒重4个数量性状基因作用方式符合加性--显性效应遗传模型,显性程度除单株粒重为超显性遗传外,其余为部分显性;小穗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不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同时还对供试亲本显隐性基因分布、性状选择适宜时期及共育种潜力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感染情况调查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鲜血压滴标本法结合末梢血液涂片染色法 ,调查了 80条犬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结果 ,犬附红细胞体阳性率为 91 2 5 % ;其中具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犬占 1 0 % ,多数为隐性感染。对其中 1 0条阳性犬进行部分血液生理指标测定及临床症状观察 ,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犬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下降 ;嗜酸性白细胞 ,淋巴细胞略低于正常值 ;白细胞总数升高 ;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有所升高。此外 ,感染犬体温持续偏高 ,食欲略有下降 ,贫血、黄疸症状较轻。未见腹泻、呕吐等明显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4.
甘肃省大豆主产区产量性状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10和2011年对甘肃省3个大豆种植区各示范县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甘肃大豆不同种植区的主栽品种及产量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区统计,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判断不同种植区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各种植区大豆主要为春播,同时沿黄灌区与陇东旱塬区的部分区域存在夏播。河西灌区的种植密度显著高于沿黄灌区和陇东旱塬区。大豆单产为河西灌区最高,沿黄灌区居中,陇东旱塬区最低。在农艺和产量性状中,株高的高低排序依次为河西灌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陇东旱塬区的单株荚数最高,其次为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最低。单株粒数的高低排序与单株荚数的排序相反。陇东旱塬区的百粒重最高,其次是沿黄灌区,河西灌区显著低于前2个种植区。品质性状中,平均蛋白质含量高低依次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河西灌区。脂肪含量为河西灌区最高,陇东旱塬区次之,沿黄灌区最低。蛋脂总量高低排序依次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河西灌区。根据各种植区对产量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株高是影响河西灌区和沿黄灌区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影响陇东旱塬区大豆产量的首要因素为单株粒数,然后依次为种植密度、单株荚数、百粒重和株高。  相似文献   
25.
为了明确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用小麦重组近交系群体(RIL)(Q9086×陇鉴19)108个株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小麦第一同源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偏分离分析。结果表明,97对SSR引物在RIL群体亲本间筛选具有多态性标记23对,多态性频率1B(30.30%)>1A(28.57%)>1D(10.34%)。在RIL群体中检出107个等位位点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10个位点,平均4.65个。每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26~0.880之间,PIC值1B(0.709)>1A(0.534)>1D(0.498)。株系间遗传相似系数(GS)在0.40~0.96之间。通过聚类可将RIL群体分为九大类。亲本基因型在群体中的分离比例为1∶1.13。通过χ2检测,有15个SSR标记表现为偏分离(P<0.05),偏分离频率为65.2%,其中,有7个标记偏向父本陇鉴19,8个标记偏向母本Q9086;6个标记偏分离在1A上,7个偏分离在1B上,2个分布在2D上。  相似文献   
26.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坡耕地上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于2007年对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效应进行定位研究.试验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和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T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结果表明:(1)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减少径流量和侵蚀量,6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TWL>NTSWL>TCL>NTSCL>TPL>NTSPL.(2)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流失总量最大,全N和全P的流失总量最小.免耕秸秆覆盖对减少速效N、速效K和全P的流失具有明显的作用.(3)径流量、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均十分显著.保护性耕作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7.
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设计5个套种密度,研究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套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结荚高度增加,单株结荚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下降,产量是先增加后降低,在大豆套种密度为11.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8t/hm2。  相似文献   
28.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9.
30.
猪附红细胞体Dot-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试验建立了一种检测猪附红细胞体抗体的Dot—ELISA方法,并确定了试验程序中最适抗原包被浓度、被检血清最适稀释度等工作条件。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Dot—ELISA不与猪瘟等常见猪病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且稳定性高;用所建立的Dot—ELISA与IHA对70头份被检血清进行平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0%和60%;对20份阳性血清进行检测,Dot—ELISA和IHA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1:1012和1:160。表明所建立的Dot-ELISA是一种比较敏感、特异和稳定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能用于猪附红细胞体的抗体检测和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